正安历史文化及少数民族特色

历史文化

正安县,古为“蛮夷”之地,是“濮人”、“九黎”等少数民族垦荒置地、世居繁衍的地方。据史料记载,其历史沿革在夏、商、周时期属贡梁州地;春秋战国属夜郎国;秦附属巴郡;汉先属犍为郡,后属牂牁郡;三国、魏、晋、南北朝先属牂牁郡,后属平夷(蛮)郡;隋属黔州;唐武德二年先属义州,后属智州、牢州、夷州。贞观十六年置珍州,属珍州。天宝元年改珍州为夜郎郡,属夜郎郡。乾元元年复设珍州,属珍州;五代十国为前属和后蜀辖地;宋代仍属珍州。开宝元年改珍州为西高州,属西高州。大观二年复名珍州,属珍州。咸淳末以珍州所辖四县(营德、夜郎、乐源、皋高)划归播州;元至元二十九年属珍州思宁等处长官司,隶播州沿边抚司。至正二十五年改珍州思宁等处长官司为真州思宁等处长官司,属真州思宁等处长官司,隶播州;明洪武十七年并真州思宁等处长官司为真州长官司,属真州长官司,隶播州宣慰司。万历二十九年废置真州长官司,置真安州(州治在今道真旧城镇),属真安州,隶四川布政司使司遵义军民府。万历四十八年迁真安州治所于今正安新州镇;清康熙元年迁真安州城于古凤山麓(即今正安县城)。雍正二年改真安州为正安州,隶遵义府。雍正五年随遵义府所辖一州四县(正安州、遵义县、桐梓县、仁怀县,绥阳县)由四川改隶贵州,至此始入黔藉;民国三年改正安州为正安县。

少数民族特色

正安历史

正安历史悠久,文化源远,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古黔北文化在这里渗透交融,故有“贵州文化在黔北,黔北文化看正安”的赞誉;正安是东汉儒学大师、教育家、贵州文化鼻祖尹珍先生的故里,尹珍文化在这里世代传承和发扬,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少数民族

正安境内分布有仡佬族、苗族、土家族、布依族、回族、壮族等23个少数民族,其中以仡佬族、苗族居多,其中谢坝仡佬族苗族乡、市坪苗族仡佬族乡是全市8个少数民族乡之一,长期的繁衍生息,积淀了特色的民族文化,吊角楼式的传统民族民居、三月三民族节日、苗族升堂舞、三幺台、民族婚丧嫁娶习俗、生产生活习俗等都是正安民族文化的印证和体现。

民间曲艺

正安现存民间曲艺主要有滚龙戏、阳戏、傩戏、花灯、採茶灯、马马灯、车车灯、龙灯、黔剧、川剧、围鼓、莲花落、竹琴、钱杆舞、苗族芦笙舞、划旱船、舞龙、舞狮、金钱板、锣鼓快板、锣鼓唢呐等20余种,内涵丰厚,为百姓所喜闻乐见,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研究价值和开发价值。其中围鼓、滚龙戏、阳戏、马马灯、墨石雕刻技艺、民间纸扎技艺、高腔大山歌、油茶制作技艺、五马棋等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饮食文化

正安饮食文化丰富,具有代表性的美食文化有油茶、豆腐干、椒麻鸡、糍粑块、石磨辣椒浆、豆腐可、牛肉干、油茶、刨汤肉等,工序独道、做法讲究、味道鲜美。县外许多客商慕名而至,专程品尝饮食名镇安场的豆腐干、椒麻鸡、牛肉干等特色美味……同时正安美食也正在走向省内外一些城市,“正安椒麻鸡、正安豆腐可、正安刨汤肉”在遵义、贵阳等都有专营店;同时正安美食也在各种展销会上纷纷亮相。

序号 名称 类别 级别 流传地域 备注
1 仡佬族滚龙戏 传统戏剧 省级(第三批) 谢坝乡 第二批市级:谢坝仡佬族滚龙戏;县级:滚龙戏
2 围鼓 曲艺 省级(第三批) 安场镇 第二批市级:正安围鼓;县级:正安围鼓
3 民间棋艺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省级(第三批) 县境内 第一批市级:五马棋。县级:仡佬五马棋。
4 油茶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省级(第三批) 新州镇杨兴乡 第一批市级:土家族、仡佬族油茶制作技艺。县级:油茶制作工艺
5 高腔大山歌 传统音乐 省级(第四批) 县境内各乡镇 第三批市级:仡佬族高腔山歌;县级:正安山歌
6 阳戏 传统戏剧 省级(第四批) 中观镇 第三批市级:正安中观阳戏;县级:阳戏
7 马马灯 传统戏剧 省级(第四批) 县级各乡镇 第三批市级:正安马马灯;县级:马马灯
8 民间纸扎技艺 传统技艺 省级(第四批) 县境各乡镇 第三批市级;县级:纸扎技艺
9 墨石雕刻技艺 传统技艺 省级(第四批) 凤仪镇 第一批市级;县级:墨石雕刻技艺
10 黔北咂酒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市级 安场镇、格林镇 县级:仡佬族砸酒制作技艺
11 黔北打闹歌 传统音乐 市级 县境内 第一批市级;县级:打闹歌
12 仡佬族高台舞狮 传统体育竞技 市级 安场镇土坪镇 第一批市级;县级:高台舞狮
13 仡佬族打篾鸡蛋 传统体育竞技 市级 县境内各乡镇 第一批市级;
14 仡佬族傩戏 传统戏剧 市级 安场、中观、流渡、格林 第一批市级;县级:傩戏
15 黔北吹打 传统音乐 市级 格林镇 第一批市级;县级:锣鼓唢呐
16 黔北花灯 传统舞蹈 市级 县境内各乡镇 第一批市级;县级:花灯戏
17 黔北哭嫁歌 传统音乐 市级 县境内各乡镇 第一批市级;
18 黔北说春 曲艺 市级 县境内各乡镇 县级:说春
19 竹琴表演艺术 曲艺 市级 安场镇 第一批市级:竹琴表演艺术;县级:竹琴
20 黔北石刻枝艺 传统技艺 市级 县境内各乡镇 第一批市级;
21 黔北仡佬族民族服饰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市级 县境内各乡镇 第一批市级;
22 黔北民间土酒酿制技艺 传统技艺 市级 县境内各乡镇 第一批市级;
23 仡佬族丧葬习俗 民俗 市级 县境内各乡镇 第一批市级;县级:仡佬族丧俗
24 仡佬族婚嫁习俗 民俗 市级 县境内各乡镇 第一批市级;县级:仡佬族婚俗
25 仡佬族吃新节 民俗 市级 县境内各乡镇 第一批市级;县级:尝新祭祖习俗
26 仡佬族三幺台习俗 民俗 市级 县境内各乡镇 第一批市级;
27 黔北汉族起房造屋上梁抛红说福事习俗 民俗 市级 县境内各乡镇 第一批市级;县级:仡佬族建房抛梁说福事习俗
28 灯笼坝的传说 民间文学 县级 乐俭乡
29 华耳山苗族撞钟石的传说 民间文学 县级 土坪镇
30 寒婆岭的传说 民间文学 县级 市坪乡谢坝乡
31 撬石头号子 传统音乐 县级 县境内各乡镇
32 盘歌 传统音乐 县级 县境内各乡镇
33 柞山蚕歌 传统音乐 县级 小雅镇
34 薅秧歌 传统音乐 县级 县境内各乡镇
35 板凳龙 传统舞蹈 县级 安场镇
36 车车灯 传统舞蹈 县级 县境内各乡镇
37 採茶灯 传统舞蹈 县级 谢坝乡市坪乡
38 玩火龙、水龙、旱龙 传统戏剧 县级 县境内各乡镇
39 盘龙 传统戏剧 县级 安场镇
40 金钱板 曲艺 县级 县境内各乡镇
41 连箫 曲艺 县级 安场镇
42 华耳山苗族纺织工艺 传统技艺 县级 土坪镇
43 手工造纸工艺 传统技艺 县级 县境内各乡镇 主要流布凤仪、流渡、小雅、庙塘、和溪等乡镇
44 豆腐干制作工艺 传统技艺 县级 安场镇
45 红苕粉制作工艺 传统技艺 县级 凤仪镇
46 绸布制作工艺 传统技艺 县级 安场镇凤仪镇
47 煤沙锅制作工艺 传统技艺 县级 安场镇
48 灰粑制作工艺 传统技艺 县级 新州镇
49 酸辣椒宴席制作工艺 传统技艺 县级 市坪乡谢坝乡
50 辣椒酱制作工艺 传统技艺 县级 县境内各乡镇
51 仡佬族灰豆腐果制作工艺 传统技艺 县级 市坪乡谢坝乡
52 火纸制作工艺 传统技艺 县级 县境内各乡镇 主要流布凤仪、流渡、小雅、庙塘、和溪等乡镇
53 血肠制作工艺 传统技艺 县级 流渡镇
54 民间蔬菜加工制作工艺 传统技艺 县级 县境内各乡镇
55 晒酱制作工艺 传统技艺 县级 县境内各乡镇
56 水龙、火龙、旱龙爪扎工艺 传统技艺 县级 县境内各乡镇
57 孔明灯制作工艺 传统技艺 县级 县境内各乡镇
58 烟火架制作工艺 传统技艺 县级 县境内各乡镇
59 方竹笋制作工艺 传统技艺 县级 新州镇
60 烙雕烙刻技艺 传统技艺 县级 新州镇
61 野木瓜制作工艺 传统技艺 县级 凤仪镇
62 化签水 传统医药 县级 县境内各乡镇
63 仡佬族清明上坟习俗 民俗 县级 流渡镇
64 月米酒习俗 民俗 县级 县境内各乡镇
65 烟墨作坊祭祀习俗 民俗 县级 安场镇
66 玩旱龙求雨习俗 民俗 县级 安场镇
67 送财神 民俗 县级 县境内各乡镇
68 八月十五送瓜 民俗 县级 县境内各乡镇
69 三月三祭山神(忌土) 民俗 县级 县境内各乡镇
70 石匠说伏式 民俗 县级 县境内各乡镇
71 仡佬族上寿习俗 民俗 县级 县境内各乡镇
72 苗族采堂舞 民俗 县级 土坪镇
73 仡佬族跳大牙巴舞 传统舞蹈 未定级 和渓镇格林镇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类别 级别 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住址
1 仡佬族滚龙戏 传统戏剧 省级(第二批) 刘学勇 谢坝乡鱼泉村
2 围鼓 曲艺 省级(第二批) 霍长伦 安场镇安常社区
3 马马灯 传统戏剧 省级(第四批) 骆长伦 小雅镇东山村
4 阳戏 传统戏剧 省级(第四批) 黎岗 中观镇桂花村
5 仡佬族高腔山歌 传统音乐 市级(第二批) 罗华江 桴焉乡四联村
6 民间纸扎技艺 传统技艺 市级(第二批) 赵友波 和溪镇杉木坪村
7 墨石雕刻技艺 传统技艺 市级(第二批) 周信 凤仪镇文昌社区

来源:贵州旅游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