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安历史文化及少数民族特色
历史文化
正安县,古为“蛮夷”之地,是“濮人”、“九黎”等少数民族垦荒置地、世居繁衍的地方。据史料记载,其历史沿革在夏、商、周时期属贡梁州地;春秋战国属夜郎国;秦附属巴郡;汉先属犍为郡,后属牂牁郡;三国、魏、晋、南北朝先属牂牁郡,后属平夷(蛮)郡;隋属黔州;唐武德二年先属义州,后属智州、牢州、夷州。贞观十六年置珍州,属珍州。天宝元年改珍州为夜郎郡,属夜郎郡。乾元元年复设珍州,属珍州;五代十国为前属和后蜀辖地;宋代仍属珍州。开宝元年改珍州为西高州,属西高州。大观二年复名珍州,属珍州。咸淳末以珍州所辖四县(营德、夜郎、乐源、皋高)划归播州;元至元二十九年属珍州思宁等处长官司,隶播州沿边抚司。至正二十五年改珍州思宁等处长官司为真州思宁等处长官司,属真州思宁等处长官司,隶播州;明洪武十七年并真州思宁等处长官司为真州长官司,属真州长官司,隶播州宣慰司。万历二十九年废置真州长官司,置真安州(州治在今道真旧城镇),属真安州,隶四川布政司使司遵义军民府。万历四十八年迁真安州治所于今正安新州镇;清康熙元年迁真安州城于古凤山麓(即今正安县城)。雍正二年改真安州为正安州,隶遵义府。雍正五年随遵义府所辖一州四县(正安州、遵义县、桐梓县、仁怀县,绥阳县)由四川改隶贵州,至此始入黔藉;民国三年改正安州为正安县。
少数民族特色
正安历史
正安历史悠久,文化源远,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古黔北文化在这里渗透交融,故有“贵州文化在黔北,黔北文化看正安”的赞誉;正安是东汉儒学大师、教育家、贵州文化鼻祖尹珍先生的故里,尹珍文化在这里世代传承和发扬,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少数民族
正安境内分布有仡佬族、苗族、土家族、布依族、回族、壮族等23个少数民族,其中以仡佬族、苗族居多,其中谢坝仡佬族苗族乡、市坪苗族仡佬族乡是全市8个少数民族乡之一,长期的繁衍生息,积淀了特色的民族文化,吊角楼式的传统民族民居、三月三民族节日、苗族升堂舞、三幺台、民族婚丧嫁娶习俗、生产生活习俗等都是正安民族文化的印证和体现。
民间曲艺
正安现存民间曲艺主要有滚龙戏、阳戏、傩戏、花灯、採茶灯、马马灯、车车灯、龙灯、黔剧、川剧、围鼓、莲花落、竹琴、钱杆舞、苗族芦笙舞、划旱船、舞龙、舞狮、金钱板、锣鼓快板、锣鼓唢呐等20余种,内涵丰厚,为百姓所喜闻乐见,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研究价值和开发价值。其中围鼓、滚龙戏、阳戏、马马灯、墨石雕刻技艺、民间纸扎技艺、高腔大山歌、油茶制作技艺、五马棋等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饮食文化
正安饮食文化丰富,具有代表性的美食文化有油茶、豆腐干、椒麻鸡、糍粑块、石磨辣椒浆、豆腐可、牛肉干、油茶、刨汤肉等,工序独道、做法讲究、味道鲜美。县外许多客商慕名而至,专程品尝饮食名镇安场的豆腐干、椒麻鸡、牛肉干等特色美味……同时正安美食也正在走向省内外一些城市,“正安椒麻鸡、正安豆腐可、正安刨汤肉”在遵义、贵阳等都有专营店;同时正安美食也在各种展销会上纷纷亮相。
序号 | 名称 | 类别 | 级别 | 流传地域 | 备注 |
---|---|---|---|---|---|
1 | 仡佬族滚龙戏 | 传统戏剧 | 省级(第三批) | 谢坝乡 | 第二批市级:谢坝仡佬族滚龙戏;县级:滚龙戏 |
2 | 围鼓 | 曲艺 | 省级(第三批) | 安场镇 | 第二批市级:正安围鼓;县级:正安围鼓 |
3 | 民间棋艺 |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 省级(第三批) | 县境内 | 第一批市级:五马棋。县级:仡佬五马棋。 |
4 | 油茶制作技艺 | 传统技艺 | 省级(第三批) | 新州镇杨兴乡 | 第一批市级:土家族、仡佬族油茶制作技艺。县级:油茶制作工艺 |
5 | 高腔大山歌 | 传统音乐 | 省级(第四批) | 县境内各乡镇 | 第三批市级:仡佬族高腔山歌;县级:正安山歌 |
6 | 阳戏 | 传统戏剧 | 省级(第四批) | 中观镇 | 第三批市级:正安中观阳戏;县级:阳戏 |
7 | 马马灯 | 传统戏剧 | 省级(第四批) | 县级各乡镇 | 第三批市级:正安马马灯;县级:马马灯 |
8 | 民间纸扎技艺 | 传统技艺 | 省级(第四批) | 县境各乡镇 | 第三批市级;县级:纸扎技艺 |
9 | 墨石雕刻技艺 | 传统技艺 | 省级(第四批) | 凤仪镇 | 第一批市级;县级:墨石雕刻技艺 |
10 | 黔北咂酒制作技艺 | 传统技艺 | 市级 | 安场镇、格林镇 | 县级:仡佬族砸酒制作技艺 |
11 | 黔北打闹歌 | 传统音乐 | 市级 | 县境内 | 第一批市级;县级:打闹歌 |
12 | 仡佬族高台舞狮 | 传统体育竞技 | 市级 | 安场镇土坪镇 | 第一批市级;县级:高台舞狮 |
13 | 仡佬族打篾鸡蛋 | 传统体育竞技 | 市级 | 县境内各乡镇 | 第一批市级; |
14 | 仡佬族傩戏 | 传统戏剧 | 市级 | 安场、中观、流渡、格林 | 第一批市级;县级:傩戏 |
15 | 黔北吹打 | 传统音乐 | 市级 | 格林镇 | 第一批市级;县级:锣鼓唢呐 |
16 | 黔北花灯 | 传统舞蹈 | 市级 | 县境内各乡镇 | 第一批市级;县级:花灯戏 |
17 | 黔北哭嫁歌 | 传统音乐 | 市级 | 县境内各乡镇 | 第一批市级; |
18 | 黔北说春 | 曲艺 | 市级 | 县境内各乡镇 | 县级:说春 |
19 | 竹琴表演艺术 | 曲艺 | 市级 | 安场镇 | 第一批市级:竹琴表演艺术;县级:竹琴 |
20 | 黔北石刻枝艺 | 传统技艺 | 市级 | 县境内各乡镇 | 第一批市级; |
21 | 黔北仡佬族民族服饰制作技艺 | 传统技艺 | 市级 | 县境内各乡镇 | 第一批市级; |
22 | 黔北民间土酒酿制技艺 | 传统技艺 | 市级 | 县境内各乡镇 | 第一批市级; |
23 | 仡佬族丧葬习俗 | 民俗 | 市级 | 县境内各乡镇 | 第一批市级;县级:仡佬族丧俗 |
24 | 仡佬族婚嫁习俗 | 民俗 | 市级 | 县境内各乡镇 | 第一批市级;县级:仡佬族婚俗 |
25 | 仡佬族吃新节 | 民俗 | 市级 | 县境内各乡镇 | 第一批市级;县级:尝新祭祖习俗 |
26 | 仡佬族三幺台习俗 | 民俗 | 市级 | 县境内各乡镇 | 第一批市级; |
27 | 黔北汉族起房造屋上梁抛红说福事习俗 | 民俗 | 市级 | 县境内各乡镇 | 第一批市级;县级:仡佬族建房抛梁说福事习俗 |
28 | 灯笼坝的传说 | 民间文学 | 县级 | 乐俭乡 | |
29 | 华耳山苗族撞钟石的传说 | 民间文学 | 县级 | 土坪镇 | |
30 | 寒婆岭的传说 | 民间文学 | 县级 | 市坪乡谢坝乡 | |
31 | 撬石头号子 | 传统音乐 | 县级 | 县境内各乡镇 | |
32 | 盘歌 | 传统音乐 | 县级 | 县境内各乡镇 | |
33 | 柞山蚕歌 | 传统音乐 | 县级 | 小雅镇 | |
34 | 薅秧歌 | 传统音乐 | 县级 | 县境内各乡镇 | |
35 | 板凳龙 | 传统舞蹈 | 县级 | 安场镇 | |
36 | 车车灯 | 传统舞蹈 | 县级 | 县境内各乡镇 | |
37 | 採茶灯 | 传统舞蹈 | 县级 | 谢坝乡市坪乡 | |
38 | 玩火龙、水龙、旱龙 | 传统戏剧 | 县级 | 县境内各乡镇 | |
39 | 盘龙 | 传统戏剧 | 县级 | 安场镇 | |
40 | 金钱板 | 曲艺 | 县级 | 县境内各乡镇 | |
41 | 连箫 | 曲艺 | 县级 | 安场镇 | |
42 | 华耳山苗族纺织工艺 | 传统技艺 | 县级 | 土坪镇 | |
43 | 手工造纸工艺 | 传统技艺 | 县级 | 县境内各乡镇 | 主要流布凤仪、流渡、小雅、庙塘、和溪等乡镇 |
44 | 豆腐干制作工艺 | 传统技艺 | 县级 | 安场镇 | |
45 | 红苕粉制作工艺 | 传统技艺 | 县级 | 凤仪镇 | |
46 | 绸布制作工艺 | 传统技艺 | 县级 | 安场镇凤仪镇 | |
47 | 煤沙锅制作工艺 | 传统技艺 | 县级 | 安场镇 | |
48 | 灰粑制作工艺 | 传统技艺 | 县级 | 新州镇 | |
49 | 酸辣椒宴席制作工艺 | 传统技艺 | 县级 | 市坪乡谢坝乡 | |
50 | 辣椒酱制作工艺 | 传统技艺 | 县级 | 县境内各乡镇 | |
51 | 仡佬族灰豆腐果制作工艺 | 传统技艺 | 县级 | 市坪乡谢坝乡 | |
52 | 火纸制作工艺 | 传统技艺 | 县级 | 县境内各乡镇 | 主要流布凤仪、流渡、小雅、庙塘、和溪等乡镇 |
53 | 血肠制作工艺 | 传统技艺 | 县级 | 流渡镇 | |
54 | 民间蔬菜加工制作工艺 | 传统技艺 | 县级 | 县境内各乡镇 | |
55 | 晒酱制作工艺 | 传统技艺 | 县级 | 县境内各乡镇 | |
56 | 水龙、火龙、旱龙爪扎工艺 | 传统技艺 | 县级 | 县境内各乡镇 | |
57 | 孔明灯制作工艺 | 传统技艺 | 县级 | 县境内各乡镇 | |
58 | 烟火架制作工艺 | 传统技艺 | 县级 | 县境内各乡镇 | |
59 | 方竹笋制作工艺 | 传统技艺 | 县级 | 新州镇 | |
60 | 烙雕烙刻技艺 | 传统技艺 | 县级 | 新州镇 | |
61 | 野木瓜制作工艺 | 传统技艺 | 县级 | 凤仪镇 | |
62 | 化签水 | 传统医药 | 县级 | 县境内各乡镇 | |
63 | 仡佬族清明上坟习俗 | 民俗 | 县级 | 流渡镇 | |
64 | 月米酒习俗 | 民俗 | 县级 | 县境内各乡镇 | |
65 | 烟墨作坊祭祀习俗 | 民俗 | 县级 | 安场镇 | |
66 | 玩旱龙求雨习俗 | 民俗 | 县级 | 安场镇 | |
67 | 送财神 | 民俗 | 县级 | 县境内各乡镇 | |
68 | 八月十五送瓜 | 民俗 | 县级 | 县境内各乡镇 | |
69 | 三月三祭山神(忌土) | 民俗 | 县级 | 县境内各乡镇 | |
70 | 石匠说伏式 | 民俗 | 县级 | 县境内各乡镇 | |
71 | 仡佬族上寿习俗 | 民俗 | 县级 | 县境内各乡镇 | |
72 | 苗族采堂舞 | 民俗 | 县级 | 土坪镇 | |
73 | 仡佬族跳大牙巴舞 | 传统舞蹈 | 未定级 | 和渓镇格林镇 |
序号 | 项目名称 | 项目类别 | 级别 | 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 住址 |
---|---|---|---|---|---|
1 | 仡佬族滚龙戏 | 传统戏剧 | 省级(第二批) | 刘学勇 | 谢坝乡鱼泉村 |
2 | 围鼓 | 曲艺 | 省级(第二批) | 霍长伦 | 安场镇安常社区 |
3 | 马马灯 | 传统戏剧 | 省级(第四批) | 骆长伦 | 小雅镇东山村 |
4 | 阳戏 | 传统戏剧 | 省级(第四批) | 黎岗 | 中观镇桂花村 |
5 | 仡佬族高腔山歌 | 传统音乐 | 市级(第二批) | 罗华江 | 桴焉乡四联村 |
6 | 民间纸扎技艺 | 传统技艺 | 市级(第二批) | 赵友波 | 和溪镇杉木坪村 |
7 | 墨石雕刻技艺 | 传统技艺 | 市级(第二批) | 周信 | 凤仪镇文昌社区 |
来源:贵州旅游
本网站资源来自互联网收集,仅供用于学习和交流,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原创内容除特殊说明外,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出处。
如有侵权、不妥之处,联系删除。 Email:master@gzz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