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
我小时候经常爱看那些“古书”,曾在“五更段”见到:“……三更三点上佛堂,声声想起我的娘,我娘怀胎十个月,命隔阎王纸一张……。
今天是母亲节,光阴似箭,一晃我母亲去世137天了。而今,我心血来潮,非常想写点文字来褒扬母亲,可是一提笔,心中蕴孕的千言万语却不知躲哪儿了,搜肠刮肚也写不出几句通顺的话。难道是我对母亲还不够了解?对她的爱还不够深吗?
母亲出生于1926年9月16日(农历八月初十日),幼年丧父、母。母亲和另外两个姨妈随舅舅生活,窘迫的家境,拮拘的经济。母亲们很小就随舅舅学会了割猪草,拾柴火,稍大点儿又学会了和舅舅、舅妈一起编草鞋,到街上换取“盐巴钱”。苦难磨炼人的意志,催人成长,这就是俗语说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吧。缺衣少食的童年生活培养了母亲勤俭节约的习惯,炼就了母亲坚毅、果敢的性格,同时也成就了母亲给我们今天的家。
母亲和父亲的结合是中国典型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我们家有伯父、叔父、姑妈共计7姊妹,我家祖母在封建时期对家庭的管理很严格,一心想的是多买得田地,家里30多人都没有分家,由祖母统一管理家务,家庭上厨由母亲、伯叔母等轮流,大伯父被充兵去了,家里伯母不轮流厨房工作。直到1948年12月父亲从赤水回来才说服祖母把家分了的。
听父亲经常告诉我们:当时1个家分为4个家,因我大伯父被充兵了,伯父的一个我的堂哥和姐由我父母安排,条件非常艰苦,哥哥以上有6个姐、兄都因医学条件差死去的,留下的有我姐姐、哥哥、兄弟和我共四姊妹。
在我的记忆里,我小时候经常陪母亲下地,我看管牛羊,母亲戴上刀、豆种,将集体田埂外的荒土砍光,用刀嘴挖上洞,将豌豆、胡豆之类的种子用恢代肥播下,到时候除草等,几个月后就收获,勤劳的母亲的做法,在那大集体时期经常受批评,还被扣除基本口粮惩罚。
由于我们家姊妹多,那时买鞋很困难,我记忆中母亲曾为我编了草鞋我穿着读书。
母亲喜欢好客,记得大集体时期我们家可能就是每年宰的年猪也不过120斤吧,但一年四季都有肉“吃”,那是在一盘海椒上放了几片肉,是给客人吃的,她经常教我们要忍嘴待客,这是为人之道。
我读高中了,家里真的是负担不起,我因读书跳级,个子不大就上高中,家里没有钱,母亲就利用集体劳动的晚间熬更守夜养蚕茧卖,记得有次由于影响睡眠时间长了,在吃饭时母亲连碗、人从炉上摔到地下不醒。
母亲心细如发、心灵手巧。干活一丝不苟,极其认真。母亲却会做衣服,我小时候穿的衣服,基本上都是母亲亲手裁剪缝制的。她不知什么时候还学成了医儿科的病,经常有人送孩子来我家治,人家给钱的时候,她不收,说我们家几个姐弟都是没有钱医治而死的,她就多作好事吧!一直坚持到85岁,我们见她精力不好,怕医出事才劝她放手的。
母亲的爱,全部倾注给了儿女。且不说十月怀胎的艰辛、幼小时抚养的含辛菇苦。哥哥生长的年代没有机会读好书,我在高山一个村算是80年代唯一的一个高中生,兄弟也就初中毕业就没有读书了。因此,我知道母亲对我的付出,我要多孝敬母亲,经多次劝说母亲随我们进城住,因为她封建不进城住,我也只好要在农村陪伴母亲,要她归天后才搬家的。
常说:“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这是真的我感受到母亲对孩儿的爱,母亲去年9月从遵义回来就生病严重,为了让母亲看见孙子结婚的喜事,我家只好将孩子的婚期订于2010年11月13日,也就是结婚前一天,病重母亲强拖着瘦弱的身体,还想起我在遵义打工的兄弟,她亲手为他做了刷把(农村用竹子做成洗铁锅不沾油的),兄弟回来赴宴时带回用,也就是她去世前的10天。
我的母亲,勤劳、质朴的一位农村妇女。她的丰功伟绩就是生养了我们姐妹四人,操持着普通的农家。诚实带来诚意,我终于实现了我母亲愿望,看见孙子结婚后的第9天,我还在单位兢兢业业上班,2010年11月22日早晨6:00时,家里电话告知:母亲去世了。我们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在领导、亲朋的关心帮助下,顺利安葬了母亲。母亲去世后,在分享遗物的同时,父亲去世后母亲仍保存着父亲遗留下来的书籍,特别是完整地保存了上百年的《文成字典》13册,《幼学群林》等,考虑到父母多年的辛勤,我们弟兄虽然经济困难,但还是无偿将这套《文成字典》送交遵义图书馆保存,以缅怀对父母亲的纪念。
沧海桑田,世事变迁,惟有母爱能赐予我们神奇的力量,而且母爱的光辉将永恒不变。
作者:高山人 转自:正安论坛
本网站资源来自互联网收集,仅供用于学习和交流,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原创内容除特殊说明外,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出处。
如有侵权、不妥之处,联系删除。 Email:master@gzz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