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渡和平“古城”之谜
在今天流渡镇的和平村与林观村之间的一大片地方,很早以来就一直被人们称叫作古城。至于这古城的称谓起于何时,已经无从考证,古城一带也无任何“城”的遗迹可寻,但在古城范围内至今仍有诸如城上、庙林、文昌阁、大营、上院、下院、大堂等小地名,一则客观上向人们揭示了历史的记忆,二则也大致体现出曾几何时这里的“城”的规模应该是较为宏大的,而且这些小地名并没有因为这之前最基层的行政建制(里、甲、合作社、大队、生产队、村、村民组)的变更而改变。于是,就渐渐积淀下来不少关于“古城”的传说,进而交织成一个让人难以解开的历史之谜。
笔者认真梳理了一下关于古城的若干种说法,认为最为集中的观点主要有三种:
其一,认为这里是古时候芙蓉国的都城。这一说法因无史料佐证,可信程度不大,但可以作为一种观点存疑。
其二,认为这里是唐代芙蓉县的治所。而对于芙蓉县的治所这一问题,不同的史料有着不同的说法。《中国古代地名大辞典》:“芙蓉县,唐置,寻废,故治在今贵州遵义县西。”据贵州古代史料记述,唐天宝元年(742年)改设播州郡,758年复名播州,领遵义、芙蓉、带水三县,芙蓉县在绥阳西北之芙蓉江北岸。《绥阳县志》载:“芙蓉在播州东北六十里,即今绥阳旺草接正安一带,乃芙蓉县地”。而《正安州志》仅载:“正安州南九十华里,德里一甲文家坟对岸,即古城”。未明确表明古城之性质,之后的两轮《正安县志》也未对此有明确的表述。我们从上述“遵义县西”、“绥阳西北”、“芙蓉江北岸”、“播州东北六十里”等表示方位的词语来比照分析,很难确立一个共同的坐标点来作为芙蓉县的治所。
其三,认为这里最先是南宋末年抗元英雄郑昌孙的囤兵之地,其后则是其珍州总制兼蛮夷总管府的治所。
以上三种观点,笔者基本倾向于第三种。《正安文史资料(第四辑)》所载雷永江的《芙蓉县旧址考》以及正安境内郑氏谱牒都讲到一个相同的史实,就是郑昌孙固守南山寨与元军对峙并重创元军,元军恼羞成怒,便避开郑军锋芒,绕道攻入古城,报复性地大肆烧杀掳抢。尽管古城人民予以坚决抵抗,但面对如狼似虎的元军,无异于以卵击石,最终男丁全部战死,老弱妇孺也惨遭杀害,古城也被元军纵火焚毁。从此这里一片荒芜,人迹罕至,直到明宣德年间,当时袭任真州长官司正长官的郑永忠的孙辈共十二弟兄,又才先后迁居古城一带,这里又再次成为正安郑氏主要的生活繁衍之地,或者还有可能曾经较长一段时间是真州长官司的治所,当然这需要作进一步的考证。
《芙蓉县旧址考》还说到,在1935年前,正南团防局就设在古城的普安寺,之后联保办事处也设在古城,这里依然是河坪、米粮渡、牛都坝、灵官场等地的政治中心,直到1939年联保办事处迁至河坪街上,其后河坪改为和平乡。
作者:罗遵义
本网站资源来自互联网收集,仅供用于学习和交流,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原创内容除特殊说明外,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出处。
如有侵权、不妥之处,联系删除。 Email:master@gzz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