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贵州正安名人尹珍

去了一趟遵义地区的正安县。正安地广(2595平方公里)人众(60万)、资源丰富、风光旖旎、文化厚重,使我印象很深。

然而,挥之不去,萦绕于我心头,印象最深的,是正安的尹珍。

尹珍,字道真,东汉时期著名的儒学者、教育家、书法家、作家、诗人。现在的外地人也许对他了解甚少,但在正安,尹珍可是个大名人———谈起尹珍,正安几乎无人不晓,侃侃而谈之时,正安人脸上无不洋溢着骄傲和自豪。

尹珍真的是个大名人吗?孤陋寡闻的我,带着疑惑,认真研读了正安人编著,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尹珍文化》一书,参观了一些尹珍古迹,和一些正安人作了交谈,之后,在我脑海里,渐渐明晰出一个结论:尹珍的确是个大名人。

这个结论,依据主要有三点:

一是古往今来,记载、研究尹珍的文献众多。

从最早晋代常璩的《华阳国志》起,到南朝范晔的《后汉书》、宋王愔的《文字志目》,到明代嘉靖年间的《思南府志》,到清代乾隆、嘉庆、道光、光绪等年间的各种文献、再到民国年间更多更丰富的若干文献以及现在研究尹珍的文章、著作,可谓洋洋大观。可见从晋代算起,约一千七百多年来,尹珍一直备受世人关注。不是大名人,焉有此殊遇!

二是有关尹珍的文物遗迹不少。

就目前发现来看,有明代万历四十年(1612年)重建的,位于正安城北50公里毋敛坝的“尹珍务本堂”(据专家考证,从1612年到1878年,共266年时间,务本堂重建了五次,足见后人之重视);有清咸丰十年(1860年)立于毋敛坝,上刻记载尹珍之身世、籍贯等2000余字的“尹珍务本堂碑”;有清光绪年间,立于正安新州场大树子的“尹道真故里碑”,上书“汉儒尹道真先生故里”九个大字;有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绥阳知县修公署掘地而得的,为唐广明元年(公元880年)所立的“汉尹珍讲堂碑”;有乾隆年间《绥阳志·流寓》记载的“绥阳尹珍讲堂”;另有“南川尹子祠”;有“汉尹珍墓”;有“尹公神位碑”;有“三贤墓”(“三贤”指舍人———汉武帝时今黔北名士,著有《尔雅注》三卷;盛览———汉武帝时牂牁名士;尹珍);还有“乐道书院”(尹珍建);贵阳扶风山上的阳明祠有“尹道真先生祠”……数不胜数。

三是尹珍功绩卓越,影响深远。

尹珍的功绩,晋代常璩的《华阳国志》中最早提及:“毋敛人尹珍,字道真,以生遐裔,未渐庠序,乃远从汝南许叔重受五经,又师事应世叔学图纬,通三材。还以教授,于是南域始有学焉。”———常璩认为尹珍拜师许慎和应奉后,学业有成,“还以教授”,西南地区才开了文化教育的先河———此评价是很高的。南朝范晔《后汉书》亦赞成此说,称:“郡人尹珍,字道真,自以生于荒裔,不知礼义,乃从汝南许慎、应奉受经书、图纬。学成,还乡里教授,于是南域始有学焉。”清代嘉庆年间《四川通志》中说:“汉,尹珍……从许慎受五经还,巴渝之人始知学。”(清)郑珍的《遵义府志》说:“凡属牂牁旧县,无地不称先师”。(清)袁霭如《尹珍考》中说:“(尹珍)卒得其微言妙义,以教化乡人,使椎鲁之俗,尽变为彬雅之观。且不惟一时,而又使数千百年后之人,俎豆衣冠,尸而祝之。”民国《南川县志》载:“……尹先生处遐裔之中,独能克自振拔,不远千里从师访道,卒得其微言妙义,以乡人教其乡,其事尤鲜。”“一尹子而綦江、南川、正安、绥阳、桐梓皆之。”“……先生教授时,黔蜀地相接,其影响遍及‘綦南两邑’”。民国《贵州名贤传·尹珍传》载:“尹先生是贵州文化的开创人,正安是贵州文化的策源地。近年贵州省政府呈准中央政府,将正安县划出一部分,另设一个新县,称为道真县。这就是纪念尹先生,也就是记志贵州文化发源的意思吧”……

尹珍的功绩以及由尹珍方方面面形成的尹珍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勇于不甘落后,走出大山“北学中原”的壮举;“还以教授”,回报乡里的精神;以启蒙教化为业,献身教育的品格;倡导“务本”的教育理念等等,构成了尹珍文化的精华———尹珍精神,并流芳百世,沾溉后人。仅以贵州为例,在尹珍文化及其精神的影响下,贵州明清两代出现了“六千举人,七百进士”的盛况,出“西南巨儒”的郑珍、莫友芝,出现了光华显世的“沙滩文化”……特别是尹珍故里正安,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直接得其遗韵的浸润,文风昌盛,世代相传。就当代来说,就有一批如石定(全国获奖小说《公路从门前过》的作者)、赵剑平(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奖)等省内外、国内外知名作家和艺术家。正安籍人在全省、全国文艺家协会的有一百多人,其中全国会员二十四人……

名人尹珍,影响深远,山高水长;尹珍文化,源远流长,厚重博大,非本篇短文所能概括。我最后想说的是:正安人是幸运的,因为她有厚重的尹珍文化的泽润,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指引,加上全县60万人民的勤奋努力,正安必定会更加蓬勃发展,更加兴旺发达。

作者:游来林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