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正安墨脱
前记:墨脱这个地方,其实我也不了解,只知道那里是中国最后一个没有通公路的西藏地区的县城。
正月初五,早晨从碧丰乡赶回县城已是10点多了。初七就要上班,手里还有几名“田字格助学”的学生申请表需要入户走访,计划是当天乘1点钟的客车再赶到市坪。哪知春运期间车票紧张,买不到车票。怎么办?去还是不去?我想到了一位朋友给我描述的其中一位学生的家庭状况:平时下乡也见过不少贫困户,但从来没看到过如此贫困的;想到了学生申请表上填的一句话:“至今,我家还住在透风漏雨的茅草屋里,没有电,使用油灯照明”。没有公路,没有电,在今天的正安似乎有些不可思议,岂不成了正安的墨脱?后天上班后就没时间了,不久后就要开学,我最终决定骑摩托车去。
从正安到市坪,一路全是油路,同时也算是轻车熟路,2小时后,一人一车就到了。事先约好了一名资助中的姓龙的同学前来带路。他从家里与我同时出发步行到市坪街上,我到了,电话联系他说还有几分钟才能到,足见其居住地的偏僻程度。
两人共乘一辆摩托车前往目的地。市坪乡相对正安其它乡镇来讲海拔较高,群山尚未退去银装。因地势平缓,分走乡村公路后,路况还算过得去,但积雪融化让路面显得非常湿滑,我们小心翼翼一路摩行。由于今年秋天推迟来临,冬天遭遇“加长版”也就成了必然,虽然连日来的雨雪天气暂时停下来了,但仍然特别寒冷。
沿途走访了两位学生。过年了,家家都找来书本纸将室内的木板壁张贴一新,灶头上方都挂着腊肉。孩子们穿着新衣裳,在节日的浓厚氛围中尽享欢乐。
前方路况变差,为安全起见,我们不得不把摩托车寄放在老乡家,步行前往走访第三位同学。走路虽然比骑摩托车累,但在寒冷的天气里,却比乘摩托车暖和得多。又过了大约1小时,我们到了一个小村庄。带路的龙同学联系好被走访的田同学在此等候我们,还有很长一段山路要走,他也找不到路。龙同学指着不远处的一间木房告诉我,那就是他俩的启蒙学校,如今已停办了。
三人会面时,天已快黑了。田同学领着我们看了政府救济给他们家一年的新房,说因为搬过来只有房子,没有土地,猪圈等,无法生活,只好在原地继续生活。简短寒喧后,在老乡家借了一支手电,加上我事先备好的头灯,三人上路继续前行。
小路肯定没大路好走,在电筒光的照耀下,两位同学不断的提醒我小心些。下了一段陡坡后,便是一座简易木桥。田同学告诉我,要是在白天,尤其是在春夏季节,这里的景色非常优美。
过了木桥,田同学让我们休息一会,说接下来要上很长的坡。果不其然,灌木丛中的荆棘陡坡路让人根本直不起腰来。好在我平时爱好骑自行车和徒步运动,这些山路基本形不成阻力。走到半山腰,田同学的父亲接我们来了。电筒光下,我看到了又一名在大山里与命运抗争的伟大父亲。沟壑纵横的老脸和微驼的脊背无声地讲述着在深山里生存的艰辛。
一人的队伍增加到两人,再增加到三人,最后增加到四人,我们继续前行。约摸过了30分钟,田同学说到了。我却没有看到电灯光,也没有看到房屋,甚至没有听到狗叫。正疑惑间,田同学用手电晃了一下前方的茅屋,说那就是他的家。
这叫家吗?我震惊了!在一片避风的石窝子里孤零零地倦立着-间60平方米左右的茅草屋。
田父领着我们进了屋。一个疯女人倦在灶角里烤柴火,两眼无神,也不理会我们的到来,自顾往火里添柴,身上胡乱穿了些衣服。田父很不好意思说那是他的老婆,落下此病20多年了,不时会到处乱跑,他不得不丢下农活把她找回来。再往里走,昏暗的油灯下,一名青年学生正在看书。田同学告诉我们,这是他的弟弟。我和他交流了一下,得知他学习非常刻苦。我环顾了一下四周:窄小的床、透风的墙、微弱的光、说不出的凄凉状。砌墙的砖是田父自己加工的土坯砖,阳光可以直接通过茅屋屋顶射进来,就不用专门做窗户了。右墙紧挨天然石壁,倒是节省了一面的砖墙。在这种环境下,田同学兄弟俩居然能安心学习,并取得好的成绩?
因为我们的到来,田父破例点亮了另一盏油灯。为全面了解他们一家的情况,我让田父带着我们四下查看。掀开碗架的门,我不得不第二次震惊了。过大年了,再穷的人家也会备好各种年华,准备些好吃的。可他家的碗架里,我们看到的是少许面条、半包白糖、一小盆辣椒籴(用玉米面和辣椒面加入少量水和足够的食盐、混合后放入陶罐制作的一种食品)、一小盆吃剩的白菜。这可是农历正月初五(中国传统春节),我估计随便拉开哪家的碗架,都不会是这番境地。
灶火上方,是几小块少得可怜的腊肉。田父说,为给两个孩子筹集学费和生活费,留下这几块过年,其它的全卖掉了。仔细看时,其中一块肉还被山鼠啃了个小洞。田父笑着说:本来养了一只猫和一只狗的,前几天不知跑哪里去了,两个不争气的畜牲也嫌家穷。我却听得鼻子酸酸的。问他们食用油如何解决时,田父掀开了一个小塑料桶的盖子,指着里面半桶猪油说,这是6块一斤在市场上买来的便宜油。试想,目前猪肉大概是13元一斤,而这猪油才6块,商家吃饱了撑的做蚀本生意?摆明这猪油大有问题。没法,为了两兄弟读书,他们选择了吃这种便宜油。据后来有人讲,其它还有很多农户在自家猪油吃完后,也会买这种油吃,有的建筑工地上也用它来维持建筑工人的生活。唉……
田母就住在灶台后面的一个小房间里,几块木板上放着一堆破旧衣服,大小便全在里面拉,狼藉一片实在让人看不下去了。
茅屋旁边,倚土坯砖墙搭几根木棒,垫上一堆稻草,再放上两床民政救济的棉被,构成了田父睡觉的地方。在此高寒的山区,居然长期在这种地方睡觉,我不由得第三次震惊了。
从侧面看,茅屋更加支离破碎。一只硕大的山鼠在墙头探头探脑地瞅着我们,一点没有惧怕的意思。
我用相机记录下一切后,田父挽留我们好歹吃点东西再走。我们婉言拒绝后,田父送了我们一程,又托田同学把我们送到接到我们的村庄里,他寄宿在这里的亲戚家,我们连夜赶到龙同学家。第二天龙同学搭乘我的摩托车回县城开始补课,两人沿谢坝、中观、绕道班竹走访了三位学生,下午返回县城,圆满完成“走进正安墨脱”走访。
后记:象这种家庭,政府每年都在从钱、粮上进行帮助,但因各方面的原因无法走出困境。并且在一小时徒步路程外的村庄里给弄了半新的房屋,但他们搬不出来,因为搬出来后将成无土地的“裸人”而无法生存。
作者:冯其伟,转自:正安论坛
本网站资源来自互联网收集,仅供用于学习和交流,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原创内容除特殊说明外,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出处。
如有侵权、不妥之处,联系删除。 Email:master@gzz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