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丘之行

一大清早,手机闹铃就响个不停,迷迷糊糊的从被窝中伸出手来关掉手机闹钟,妻也被吵醒了,见我还想睡,连忙推我,“你不是要到碧峰弯丘小学去吗?”哦,差点忘了,今天可是我和正安论坛“走遍正安”活动小组的伙伴们到碧峰乡庆丰村弯丘小学搞公益捐助调查的日子,昨晚怕自己睡过头了,特意用手机设置了闹钟。于是,翻身起床,例行洗漱后就开始准备行装。

8点钟才刚到,手机就开始繁忙,一直持续半个小时,参加活动的自愿者总算聚齐了,于是大家分乘两辆小车,一行十人往碧峰赶去。

公路上雾越来越浓,车窗外白茫茫一片,能见度不到10米,我们不得不放慢车速,老鹰关、瑞豪都不知是啥时过的了,好不容易才到了安场,大家稍作了一下停顿,又有几名自愿者加入我们的队伍,其中还有冯计的妻子---杨世敏。

大家安排世敏在我驾驶的小车上同行,想到了冯计才离开不久,怕引起世敏伤心,一路上我们都有意避开公益调查活动的话题,但心中的那份感动却久久不能平息。

我们这次活动的目的地弯丘小学还不能通车,在经过一段崎岖狭窄的乡村公路后,我们将车停在距离学校最近的公路边,赶来接我们的学校老师告诉我们,从山脚一直往上爬,大约50分钟才能到学校,同行的伙伴们没有半点犹豫,眼中透露出征服者的神气。

每次登山活动中,我们都是有说有笑的,可能是世敏在的原因吧,今天的气氛却严肃了许多,弯丘小学公益捐助调查是冯计临终前托付给我们的,冯计走了才不久,世敏就强忍痛失亲人的悲痛,毅然和我们一起又投身到公益事业,来时周姐就告诉大家,世敏在冯计去世后,在家徒四壁,负债累累的情况下,为早日筹建正安公益活动正式组织和设立冯计公益基金,将社会各界的好心人捐赠给她的慰问金转赠给我们公益活动小组。上山的路虽然艰辛,也少了我们的笑声和歌声,但我们的脚却更有力了。

经过近一小时的努力,我们终于来到了弯丘小学,回头往来过的路上望去,只有陡峭崎岖和特别湿滑是最恰当的形容词,真不知那些孩子们在雨天是怎么走到学校来读书的。

这是一间坐落在大山深处的村级小学,目前有6个年级,7个学班,230多名学生,9名教师,因地处两山相连的山湾处的一块平地上,故得名弯丘,学校周边只有3、4户人家,除此之外,就是矗立在寒风中的座座大山。学校是在1953年由村民韦纪权创建,1963年正式成立为完小的,历时50多年风雨,培养学生数千人,为周边平安村、庆丰村、青定村、洪泉村的学龄孩子就近提供了学习场所。学校教室开始是用土改没收的地主房屋改造,1993年改建为现在的砖木结构房,因改建时资金有限,教室构造简单简陋,屋檐处与教室墙壁也通风,加之地处偏远,维修不便,檐瓦脱落、檩子损害、墙体和砖柱开裂、教室墙壁渗水严重,晴透光,雨漏水是真实写照,一些地方还是教师们临时用木柱撑着才没有继续塌落,安全隐患十分突出;

近年来,在教师们的努力下,学校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学生越来越多,为了让孩子们都有一间自己学班的教室,教师们让出了自己的宿舍,在学生少一点的学班教室内,用砖分别隔离砌出两间宿舍,每间宿舍窄小得只能勉强容一个成年人活动,一张单人床就占了房间面积的三分之二,9名老师也只有4间这样的宿舍,教师们就在这样的环境中为孩子批改作业和备课,为山区教育事业默默的耕耘着,贡献着自己的青春,此情此景,我们这些生活在城市里的“城里人”沉默了,不知谁冒了一句,“这宿舍还没有我家卫生间大”,没有谁去责怪这比喻是否恰当,因为事实也就如此。

孩子们还在操场上尽情的玩耍,不论男孩女孩都有自己的游戏。女孩们或三个一群,或五个一组玩“跳皮筋”,所谓的皮筋并不是城里的小公主们玩的橡皮条,而是用毛线头连接在一起的,没有任何弹性,但孩子们却依然在红绳之间飞来飞去;男孩们更显顽皮,不知从哪里寻来了几块镜子破碎后散落的小玻璃块,互相在阳光照射下,利用小镜片的反光,作弄其他的小伙伴,当然,“玩弹珠”、“打打板”、“挤油渣”这些游戏也是山里的男孩们的主要游乐项目。孩子们笑声不断,其乐融融。

在教师的陪同下,我们又逐一对学校的房屋损害情况作了调查统计,这次调查是一次义务的公益调查活动,是冯计生前接的最后一单贫困山区教育公益捐助项目,已经有远方的好心人愿意为改变正安贫困山区学校的教学环境出资,我们通过实际考查,获取第一手真实资料后,才能争取这笔善款,才能给正安山区的师生带去福音,才能算没有辜负冯计的重托。

我们这次到弯丘学校还带去了部分捐赠品,都是社会各界好心人对山区孩子的关心,有铅笔、水彩笔、作业本、文具盒、羽毛拍和糖果等,师生们用歌声拉开了这个最简单的捐赠仪式的开幕式,我们都为带来的捐赠品比较少而感到不好意思,但师生们依然是那样的热情和真诚,在我们离开弯丘时,师生们都集体和我们道别,几百人同时呼喊“再见”的声音响彻山谷,挥手间,我突然对弯丘有了一种特殊的眷恋之情,心中默默地说“孩子,我还会来看你们”。

作者:韩继刚  转自:正安论坛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