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留自生自灭的正安傩戏

“斗斗班生意,连个主角儿都没得。”

挽留自生自灭的正安傩戏插图

“雷神坛中作证明,差个元帅显威灵。消灾延寿来扶顺,要保家宅得安宁。王马温康来扶顺,手执金鞭驾火轮。差雷打死无道鬼,放火烧死不正神。三尺飞剑龙虎伏,敕令一下鬼神惊。”

“嘣嘣嘣嘣撞,嘣嘣嘣嘣镂……”

大清早,今年六十四岁的正安县市坪苗族仡佬族自治乡农民何能太吧嗒吧嗒地烧着叶子烟,唱着傩戏的台词,离开了农民张德学的家。

昨天是该乡农民张德学的六十大寿。“我满六十岁的时候,管它朗格都要喊李兴权的戏班来唱出戏,庆贺哈……”十多年前,张德学就说过这话。吃酒的人传开了这消息,十多年没看过傩戏演出的戏迷何能太来瘾儿了。

吃酒的亲戚朋友挤了一大院坝。晚上,李兴权攀来的傩戏老艺人歪歪瘸瘸的上台了。“都老成那个样子了,就少唱哈,少跳哈嘛。”这支平均年龄已超过五十岁的戏班,腿脚不方便,唱腔生硬,唱了上句就忘记了下句,把看戏的人都逗笑了,唱戏的人也给搞黄了……戏还没唱完,“观众”就只剩下台上的几名老艺人。

这让老艺人们非常尴尬。“我们也不想啊,学又没得哪个愿意学,传不出去,咋办了!”李兴权一脸的无奈,“就这戏班都是斗斗生意,连个主角儿都没得。”

市坪这支傩戏班仅有11名老艺人在守候着,其中,市坪乡8人,流渡镇3人。掌坛师李兴权今年64岁,艺人贺金华已经79岁。最年轻的3人都已四十出头儿,但早就“在编不在岗”,在广东打工十多年了。他们也试图在广东那边教几个徒弟,可就是找不到人学。说“那东西不能当饭吃,也找不到几个钱,学它干嘛”!

市坪乡的这支傩戏班的境况是这样清淡,正安境内的流渡、和溪、中观、安场、格林、土坪和新州等乡镇的傩戏戏班也并不比他们强。

“外国艺术家也想来正安研究傩戏。”

被誉为“戏剧活化石”的傩戏,在正安流传已久。明末清初极为盛行,解放初期,多自解散。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演出活动又开始盛行,仅市坪乡这支戏班,除了在流渡镇、谢坝和市坪等乡镇演出外,还应邀到务川、湄潭和凤冈等周边县去演戏过。据李兴权回忆,“那个时候,我们的演出活动是跑都跑不过来,学唱戏的人还要排队呢”。

李兴权至今都记得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凤冈县永安那一带的演出,每次演出,四村八寨的农民都来了,有千人来看。

1978年在市坪刀塘演的那场戏,整个寨子的200多户人家,推家家的都来了,把堂屋都挤爆了,不得不把台子搬到院坝来,重新演唱。看戏的人多,唱的人也特来劲,跳起来也更有精神。

正安的傩戏艺人演技在不知不觉中走出了正安。

“Vevry good,vevry good!”中观镇的傩戏班艺人黎天星、黎海斌,至今都还记得,这1990年5月应邀参加贵州省艺术节演出后,外国专家当时的赞叹。正是这次应邀演出,才使正安傩戏正式由堂屋、院坝表演,登上大雅之堂。当时被称为“表演艺术家”的黎天星、黎海斌,虽已年过半百,但宝刀不老,在唱工、做工、念工等方面,都做得非常不错,以至于省内外专家和时任贵州省委副书记丁廷模都为此叹服。

应邀演出一发不可收拾。1990年6月,遵义市政府向正安县政府发出邀请书,特邀正安县民间艺术代表团,参加“遵义之夏艺术节”演出。当年7月,遵义市杂技团又向正安提出合作意见,将傩戏和杂技融为一体,改编为“贵州正安傩面舞”,准备赴南太平洋六国进行访问演出,遗憾的是后因特殊情况,演出未能实现。正安的傩戏老艺人们回忆起这些,觉得那时的演出很有成就感。

没过多久,中央电视台、上海戏剧学院的专家纷纷前来正安搜集资料,摄像保存,研究傩戏。上海戏剧学院的专业学者离开正安时说:“外国艺术家也想来正安研究傩戏,但条件不许可,实在是一件憾事……”

“我们也不想把‘遗产’变成‘遗憾’。”

正安境内那些散存的傩戏老艺人,在传承中也融入了一些劝世化人的要义,他们认为,这样做能“增强傩戏的生命力”。但现实还是把傩戏给边沿化了。

因现在散存的傩戏老艺人一年半载也唱亮出戏,致使很多东西都已失传,以前要唱三天三夜的,现在唱一天一夜也只是勉强唱个凑和——“仅仅把川主、药王和土主唱个大概就已经不错了。”

李兴权也总结过失传的原因:唱一出戏,一晚的工钱还不及当民工一天工钱的一半,况且祖辈传承下来的道具已不复存在,现在用的道具都是20多年前雕刻的,从来没有添置过,再加上能出去的都出去了,老弱病残的留在家,能学吗……

记者多次走访这些散存的傩戏老艺人,听到得更多的是叹息和失望——“连个接班的人都找不到,要是在我们的手里弄丢了,啷个对得起先人们哟!”尤其是当这些执着的老艺人们,前些年从电视上看到安顺的地戏走出国门演出后,内心就有一阵莫名的生痛。

“在中国,每分钟都可能有一位老艺人,一门手艺或一首民歌消失,每秒钟都可能有一幢老房子被拆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与时间赛跑”’。而且只有全民的保护意识提高了,我们才不会让‘遗产’变成‘遗憾’。”这是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主任田青,在谈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时的一段话。正安散存的傩戏老艺人说,“我们也不想把‘遗产’变成‘遗憾’。”

去年7月,意大利政府向民族文化资源较为丰富的贵州省提供200万欧元低息贷款,用于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市坪乡的领导从报纸读了这则消息后感到了一丝欣慰。

作者:罗文     转自:正安论坛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