茴香豆的“茴”只有一种写法,“回”有六种写法(附十种写法的研究)
上图: 上海咸亨酒店门外的孔乙己雕塑
按:读过鲁迅《孔乙己》这篇小说者数以亿计,然而绝大多数都误读了文中的一个关键地方。这一幻觉式的流行错误再一次对“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个判断提出质疑。
上过中学的人都一定学过鲁迅的小说《孔乙己》,知道“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可是几乎无人好奇去弄个明白,这个传说中的“四个写法”究竟是什么。大众在嘲笑孔乙己酸腐的同时,也蔑视了他的认真执著,结果不小心暴露了缺乏求真的精神。这是鲁迅先生有意跟国人开的一个玩笑吗?
无数的语文老师,数以亿计的读者,多少年都过去了,人们皆浑然不觉自己看走了眼。俗话说,大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可是白纸黑字,竟无人发现自己眼皮底下这个明显的“张冠李戴”。
不知是老师教得马虎还是学生学得粗心,竟造成了一个极其普遍的错误,就是误认为孔乙己说过“茴香豆的‘茴’有四个写法”。其实,孔乙己说的是“来回”的“回”有四种写法。根据各种权威工具书,茴香豆的“茴”只有一种写法。请看小说的有关原文:
有一回(孔乙己)对我说道,“你读过书么?”我略略点一点头。他说,“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孔乙己等了许久,很恳切的说道,“不能写罢?……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我暗想我和掌柜的等级还很远呢,而且我们掌柜也从不将茴香豆上账;又好笑,又不耐烦,懒懒的答他道,“谁要你教,不是草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么?”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孔乙己是顺着小伙计的话来说的,小伙计说道:“不是草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么?”这里带出了“来回”的“回”。孔乙己知道小伙计懂得“茴”字的写法,就想进一步告诉小伙计“来回”的“回”有四样写法。
学习鲁迅这篇小说时,大众只顾嘲笑孔乙己这个迂腐的老学究,人们觉得一个人懂一个汉字有四种写法这种事算不得什么能力,甚至认为这是件可笑的事,因此也就没有人去查一下字典,核实一下到底是哪四种写法,结果让错误流行泛滥起来。要知道,学习马虎,缺乏求真精神,就不可能真正培养出创造力。
只要简单查一下字典就会发现,“茴香豆”的“茴”只有这一种写法,而“来回”的“回”才有多种写法,孔乙己说得不全,起码有6种形体:回 囘 囬 廻 廽 逥(见《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商务印书馆)。后三个是后起的字,值得注意的是,它们在古汉语里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比如“回”有“奸邪”的意思(王安石《兼并》:兼并乃奸回),而后起的“廻”则没有这种用法。
造成上述流行错误的因素还有一个语言心理因素。前边孔乙己和小伙计都是在谈论茴香豆的“茴”如何写,可是孔乙己突然转移了话题说道:“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回”和“茴”的发音又一样,读者注意力因受前文话题的影响,就很容易理解错。再加上没有人去查证孔乙己说的是否属实,结果“不约而同”都错了。
实际上,一个人只需要比别人认真那么一丁点儿,稍微有点较真的劲儿,就有可能做出与众不同的发现。我的这个发现虽然很小,但是寓意深远,主观意识或者流行观点会影响人们的观察。
作者:石毓智 来源:羊城晚报20180616


小汉字见大历 史
【孔乙己】是贫穷落魄腐儒典型形象,而【「回」有四种写法】,一直都是人们嘲笑知识分子酸腐装B的经典【梗】。
但是,我却对这个人物抱以「理解之同情」,同时也从孔乙己身上看到那种:不带任何功利性的「爱智求真」。
这就是古希腊圣贤垂范后世的学术精神:由「求知欲」驱使的「学以致知」,说简单一点就是:我就是好奇,我就是想问为什么,想寻找答案。而且,我知道了答案,也想与大家分享,让我快乐、有成就感!
既然是这样,我就彻底当一回「孔乙己」,小题大做,腐儒一回!
---------------------------------------------------------------------------------
答题之前先审题,明确问题的核心,才能「答是所问」,同时对概念和定义做出界定,前后一致,逻辑清晰,才能给提问者或者读者最大的参考价值。
题主的问题是:孔乙己说“回”字有四种写法,除此之外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些有很多种写法的字?
其实,题主问题中【很多种写法的字】,就是说的【汉字异体字】问题。
那么,关于此问题,首先要明确两个结论:
1、只有一种写法的汉字非常少,相反,几乎大部分汉字都有多种写法。
2、文字学家王宁先生,将汉字的异体字分为两类:【异构字】和【异写字】。
- 异构字,比如:「够、夠」「泪、淚」「線、綫」
- 异写字,包括俗字、别字、省文、简体、异形、古体。
这类字多如牛毛。比如:「强、強」「吴、吳」「回、囬」
有些异体字多的汉字,【异构】和【异写】兼有。如:「黄」字一共有12种写法:
关于汉字历史上到今天到底有多少异体字,全局数据的我暂时没有看到,我只举例两个数据:
- 最早的字典数据:
《說文》中的异体字叫做「重文」,《說文》收字9,353个,另有异体字1,163个,共用133,441字,
- 收字数最多的字典数据
汉字形体的改变,形成异体字,是有规律可寻的:
- 字形越复杂,就越容易发生讹变和传抄错误,异体字就会多。
- 字形太过复杂,写十万字都不会用一个冷僻汉字,比如:biangbiang,异体会很少。
- 人类是喜欢偷懒的动物,字形越复杂,就有人想千方百计偷懒,简化字体,各人有各人的简化,这样异体就多。
- 汉字最常用的字,呈现越简单、稳定的趋势,比如:是、人、口、的,异体字就比较少。
- 书法家喜欢改造汉字,让结体、笔画更符合书法美学,也形成了很多异体字。
几千年来,汉字的「死字、活字、常用字、冷僻字、避讳字、古体字。。。。。」累积了十几万,异体字恐怕也有好几万。
而常用汉字,历朝历代不管是文言还是白话,都是在6000--7000左右,包括今天的《规范汉字表》。
这不是我瞎说,这都是有人做过数据统计的,从《十三经》到《毛泽东选集》(不算甲骨文)。
这绝对不是一个巧合,是什么道理,非常有意思,这个是数理语言学的研究范围,深谈的话要写一篇很长的论文,还是有机会另文再谈。
正因为汉字容易产生很多异体,历代官方对比较重视对汉字的规范整理,减小学习、书写难度和沟通成本。
比如:历史上秦始皇统一文字;科举考试兴起以后唐代制定的标准范本的《干祿字书》,将汉字分为「正、俗、通」三体。今天国务院教育部颁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等等。
颜真卿书《干祿字书》
题主要问【哪些字有很多写法】,那就太多了,多到我不知说哪一个好。汉字十几种写法的汉字太常见了,「回」字的异体字算少的。
我只说我记得的一个【寿】字,一共81种写法,我还不知道是不是写法最多的汉字:
这一个字,外国人学三年也学不会呀?
我说过,字形越复杂,异体越多,我随机选择八画以上的汉字:
我估计,八画到十几画的汉字,随便哪一个都是十几个异体字。
另一个问题,我说今天要彻底当一回孔乙己,把「回」字有几种写法搞清楚。
我见到有答主,说「廻」字是「回」的一种写法;有些答主说「花、华」是异体字,严格来说这是不对的。
网络上有些专家也写文章谈过这个问题,但是,都没有说到位。
讲清楚这个问题,除了【异体字】以外,要明白汉字文字学中的两个术语的概念:
1、母字
2、分化字
(这并不是我想装神弄鬼,或卖弄,因为不把概念搞清楚,读者容易糊涂,又容易导致撕B和争议。)
【异体字】很好懂,【母字】和【分化字】概念有点绕。那么,就以考证「回」字写法为例来解释。
其实小说之言不可当真,「回」远远不止四种写法。
我查阅台湾教育部编纂的《异体字大字典》,「回」字有以下几种写法:
同时,用收录八万多汉字的《中华字海》(中华书局)互相参照,「回」字写法有:
我核实了一下,「回」字比较少见的几种写法,在古代的字典文献中都有记录。《中华字海》给出的引用信息源都是可靠的,用Word整理了一下:
至此,【异体字】概念也就不言自明了,概念虽然很简单,但也要严谨的定义一下:
- 两个(或两个以上)汉字的字形不一样,但读音和意义却完全等价的。
- 也就是说,互为异体字的汉字,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互换。
那么,台湾《异体字大字典》中,从「鱼」的【鱼回】字,
就不能算「回」的异体了,很显然这个字造字用该跟「鱼」有关,只有部分情况与【回】通用,而异体字是要任何情况下都能通用。
以及我看到网上有些文章,认为下面几个字是「回」的写法:
比如文章《孔乙己编外:"回"字的9种写法》,认为上面几个字是「回」的【异体字】:
又比如这位叫石毓智语言学专家的文章:
他认为「回」有六种写法,也包括「廻、迴」,但他强调是「后起字」,意义有差别:
分析一下:
确实,有些字典会说【X同X】,比如:「廻」、「𢌞」二字,有字典上说【廻即回】或者【廻同回】。
如《金石文字辨异》:
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就是【异体字】的关系,有时候可以是指:可以互通的【母字】和【分化字】的关系。关于这两个概念就细讲一下:
(也可以称为「后起字」和「本字」,但是这两个术语很泛化,没有【母字】和【分化字】的定义精确。)
「回」字是一个很古老的象形字,始见于甲骨文:
「回」字象形何物何事,有两说:
- 一说象形「水的旋涡」,
- 一象形「回风」,也即「旋风」。
不管那一种,「回」的本义就是「旋转」的意思:
《說文》:回,轉也。从囗,中象回轉形。
那么,随着意义的不断引申,「回」字可以表示很多与「重复运动」状态有关的意义,或者形容「运动」的形容词。如:「迂回」,「返回」「环绕、包围」等等。
也可以表示「改变」「违背」的意思:
又可以表示形容词,如:奸邪、惑乱等等,
(引自:汉语大字典,第二版,页767)
还可以表示「量词」,如:一回、两回。「假借」可以表示名词:如:回族、回回等等。
「回」字经过引申、假借,大概有十几种常用的意义,这样就非常容易产生歧义,影响记录语言的精确性。
由于「回」最多还是主要表述「运动」的意义,所以,古人就在在【母字:回】的基础上加上「辶」「廴」「彳」部,专职表示含有「运动」的义项,就产生了这几个【分化字】:
(【辶】【彳】和【廴】这种义符,在文字学中叫做「动符」)
那么,「回」是「母字」,「徊、迴」等就是「分化字」。
综上所述,我们就可以对「母字」和「分化字」做出定义:
1、「母字」和「分化字」在时间上先后相继的历时关系。
2、造「分化字」的目的,就是为了分担「母字」一部分「义项」。使汉字更能精确的记录语言,不至于发生歧义。
3、造「分化字」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增加偏旁部首,一种是减少笔画或者改变字形:
「回」分化出「迴」是增加偏旁,而「母、陈」分化出「毋、阵」则是减少笔画,「刀」分化出「刁」,笔画没有减少,但改变了字形。
这里说一下,这几个部首:
- 【辶】=【彳 止】;【辶】是【彳止】的【简化】,或者说【草书楷化】;
- 【廴】【辶】虽然源头各异,但在汉字中作为偏旁,存在大量的通用现象,这可能是讹误、如:「廹、迫」「廵、巡」。
- 【彳、亻】作为偏旁,也是存在大量的通用现象,比如【徘徊】和【俳佪】,【徜徉】和【倘佯】。
- 「徊、迴、佪、廻」,从造字理据上完全等价,比如:【徘徊】写成【俳迴】【俳回】完全不算错,古文有这种写法。但就是不符合今天用字习惯。
结合上文【异体字】、【母字】和【分化字】的定义,我们就可以很清楚的判断。
「回」与下面8个字是全等关系,它们之间互为「异体字」,任何情况下都能互换:
所以,「回」应该有9种写法。有四种写法差异很小,其实就是古文字「回」不同的隶定字形。
那么,在【母字:回】的基础上加上偏旁【辶、彳、廴】造字,以承担「回」字表示「运动」的那一部分义项,以求更精确的记录汉语:
上文说了【异体字】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互换,「徊、迴、佪、廻」在任何情况都能用「回」来表示,
但「回」只有一部分情况下,可以用「徊、迴、佪、廻」来表示。比如:【回族】不能写成【迴族】,【一回、两回】不能写成【一徊】
简单一点说是:「回」与「徊、迴、佪、廻」它们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集与子集的关系,如下示意:
如果还觉得绕,就举个简单的例子:
就跟「像」跟「象」之间的关系,「好像」「好象」通用,但是表示动物「大象」的不能成写成「大像」。
所以,「像」是「象」的分化字,「像」是「象」的一部分,分化出来承担「相似」的意义。
这个应该好懂吧??
所以,「回」和「迴、佪、廻」等不是「异体字」关系,这几个字不能算「回」的写法。
以上的概念都不是我瞎说的,这是学术上的定义。母字和分化字的通用现象非常多,文字学家姚孝遂先生称之为「分化的可逆性」。
当然有人一定要说,「回」和「迴」这是什么【广义异体字】,那就没办法了。
那按照「广义」的讲法,一个字族一百多字,都可以是互为异体字,那还得了~「广义」就广到天边了。
我认为术语概念除了清晰以外,最好唯一、排他,否则永远有撕不完的B。
最后,我想对孔乙己说:你造吗?「回」一共有9种写法!

理工科直 男
哈哈哈 哈哈哈,作为一名对书法有深入研究的理工科直男,回答这个问题不难。
孔乙己所说的“回”字的四种写法,应为“回”、“囘”、“囬”,还有一个输入法打不出来,如下图:
孔乙己不过是想卖弄一下显得自己很博学,不过他打脸了,“回”字岂止四种写法?根据《汉语大字典》,“回”字共有10种写法,除了上述四种,还有:“佪”、“廻”、“徊”、“違”、“韋”,还有一种输入法打不出来:即将“廻”字里面的“回”替换为“囘”,如下图:
这里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异体字的概念。《辞源》记载:“凡字音义俱同, 而形体不同者, 古谓之重文。”而古人所谓的重文,《现代汉语词典》解作“ 异体字”。
苏培成曾经对异体字解释道:“异体字有两个含意:一个指形体不同而读音和意义相同的字, 几个字互为异体;另一个是与正体相对而言的, 与正体只是形体不同而读音和意义相同。对于尚未整理的异体字取前一个含意, 对已经整理过的异体字, 取后一个含意。”
如果不是搞学术的,无需对这两层含义刨根问底,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异体字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形体必须不同,也就是写法不同;第二,读音和意义必须相同。
如果两个字或者多个字互为异体字,那么使用时可以互换,用哪个都可以。当然,只写简化字的朋友们不会遇到这种问题,而喜欢书法的朋友们因为要写繁体字,难免要跟异体字打交道。文字的使用是为了传达信息,当以简明准确为佳,若是有人为了卖弄自己的学问故意大量地使用异体字,从而造成认读上的困难和不便,会让人感到厌恶。我每次碰到难以认读的异体字都表示深恶痛绝。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仅仅是针对楷书而言。如果将不同的书体,比如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篆书等等混为一谈,说“回”有多少种写法,是不负责任的,因为别说是异体字,就算是同一个字,不同的书体其写法亦不尽相同。
异体字多如牛毛,本文列举几个常用的仅供大家参考:
省略号表示未完全列举。
需要说明的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十、百、千和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是小写与大写的关系,不是繁体与简体的关系,在财务方面,比如礼单记账,宜用壹、贰、叁、肆等,其他地方比如写春联等,不可以将壹、贰、叁、肆等认为是一、二、三、四的繁体,否则就会被笑话。

车逻辑的逻 辑
孔乙己说“茴”字有四种写法,是哪四种呢,答案是用铅笔写、用毛笔写、用钢笔写、用彩笔写。当然我们现在又研究出了用记号笔写,用中性笔等多种写法。
开个玩笑,下面回归正题。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汉语中的“二”就有五中写法,分别是:二 、贰、弍、弐 、貮。前两种自不用说,一个简体一个繁体,而后三种均是“贰”的古体,含义也是一样的。
同样的,“一”也有多种写法:一、壹、弌、壱。前两种同理是简体和繁体的关系,后两个是岛国借鉴我们的文化对“一”进行的变体改造。
当然最多写法的字还是要属“国”字了,据统计从古至今“国”字共有41种写法。
现代作家为了进行艺术创作将一些“喜庆的字”进行了艺术处理,如:福,禄,寿,喜等,因此它们有上百种艺术写法了,这里不做讨论。
或许有一天茴香豆再遇孔乙己,孔乙己还会问他:老铁啊茴字究竟有几种写法? 茴香豆答:中文的、英文的、德文的、韩文的、俄文的、等等。 孔乙己:啊?我孔某怎么不知道? 茴香豆说:你要是知道了,还能连个秀才捞不着?

心外无 史
一字有四种写法:一、壹、弌、壱。
二字有种四写法:二、弍、贰、貳。
三字有四种写法:三、叁、弎、彡。
万字有两种写法:万、卍
类似的异体字还有很多,就不一一例举了。其实繁体字经过简化之后一般都会出现两种以上的写法。
1935年8月21日,中华民国教育部发布第11400号部令,正式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1936年2月5日,由于当时的国民党元老戴季陶强烈反对,教育部奉行政院命令,训令:简体字应暂缓推行。
新中国建国以后,先后推出两批简化字。
1956年1月28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这批简化字就是今天大陆地区使用的简体字。
1975年5月15日大陆又推出第二批简化字,俗称二简字。但是试行没多久,在社会上造成了使用上的混乱。虽然国务院于1986年宣布废止二简字,但受其影响还有不少老人在使用二简字。

云布衣 1
本网站资源来自互联网收集,仅供用于学习和交流,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原创内容除特殊说明外,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出处。
如有侵权、不妥之处,联系删除。 Email:master@gzz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