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南别洞天”的龙塘寺
龙塘寺坐落在正安县土坪镇林溪村,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是清正安州著名的四大古刹之一。其四周古树黛色如绵绵远山,林荫蔽日而自成荫凉世界。即便盛夏时节,仍旧凉风习习扑面,寒气丝丝入襟。古寺及附属建筑,依山而建,层层而上,直至大雄宝殿,数百株古树环绕古寺,林深通幽,被誉为“幽灵古刹”。
“密林掩古刹,州南别洞天”。正安林溪龙塘寺,是因其“清幽”而闻名遐迩,驻留游者心间。
龙塘寺坐落在遵义市正安县土坪镇林溪村,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是清正安州著名的四大古刹之一。其四周古树黛色如绵绵远山,林荫蔽日而自成荫凉世界。即便盛夏时节,仍旧凉风习习扑面,寒气丝丝入襟。古寺及附属建筑,依山而建,层层而上,直至大雄宝殿,数百株古树环绕古寺,林深通幽,被誉为“幽灵古刹”。是遵义市文物保护单位。
龙塘寺地处在海拔较高的华尔山脉,跨在鸡肚山腰,坐北向南。寺为二井四合院,由三殿、二井、四厢、垂花山门、围墙、冲天牌坊等组成,占地近十亩,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是清朝时期珍州及毗邻地区最大的佛寺,素有“一龙塘(寺)、二北京(寺)、三水口(寺)”之说。龙塘寺内神像林立,其佛教设施亦比其它寺庙远胜一筹,神像、寺钟、寺鼓及其寺内法器,精美而大气。
龙塘寺伏卧古栈道旁,占得天时地利人和之机,钟罄远鸣,香客不绝。各地信男善女,不远千里前来烧香还愿祈福。香客捐资频频,寺庙财源颇丰,不仅有余资修善各种设施、救济民众,还曾经为珍州城内鸣凤书院提供堂教薪水,颇受州府青睐。《州志·寺观》云:“龙塘寺……在州南八十里德二甲林溪,每季收寺中租谷四十石为州城鸣凤书院堂教薪水。”可见,其在民间和官方都具有重要地位。
龙塘寺原名“飞梁寺”。其“飞梁”之传说,让这座古寺充满神秘色彩。据传,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距此二三公里之外的新开岭培修寺庙,里人及各地信善人士集资修茸。修建期间,寺庙的主梁不翼而飞。里人众善寻找,发现主梁掉落金鸡山半坡,也就是今天大殿所在的位置。匠师派了多人,花了不少力气,将其抬回安放。次日施工,主梁再次不见,里人众善再找,发现主梁依然遗留在头天所在地方。里人众善甚为诧异,认为是佛祖之意,要迁寺址,不敢再搬。于是,一鼓作气,将佛寺建在此处,并命名“飞梁寺”。作为金开岭老寺的沿袭,飞梁寺继承着更为久远的历史,吸引各地的游客焚香拜谒。那棵神奇的飞梁,掉落在这里,一晃就是300年!
300年来,数十代僧人在此居住、修行,香客、游人们不断传述着“飞梁寺”这一神奇的故事,让古寺名声远播。大概是嘉庆时期,庙里一位高僧在上殿发现涌泉,久流不枯,认为寺殿下方,必是深潭。寺建深潭之上,恐有不祥,高僧用铁鼎罩泉,泉水从寺庙外的院坝流出,形成池塘。寺院因池塘而名,更名“龙塘寺”。《续修州志》记载:“咸丰六年,州南八十里德里二甲林溪飞梁寺后之泉,常年不枯,久积成塘,名曰‘龙塘’,又名龙塘寺。”
林溪村沿公路往里一公里,公路右侧就是龙塘寺所在。从公路边,沿着石板砌成的阶梯,一级一级上去,高大的冲天坊耸立眼前。龙塘寺冲天坊高约7米,宽约5米,分四层、三道拱门,由砖石组成,石灰粉刷,古朴、壮观。中门较为宽阔,门楣上方石刻“龙塘寺”三个楷书大字。冲天坊顶柱上,布满青苔、岩姜等与喜温暖、爱湿润的植物,默默记录着龙塘寺久远的历史。而旁边遒劲的古树,老根凸起,宛如蛟龙巨指,牢牢掣住乱石。
牌坊下端百余米的平台上,建有一座奇妙的石塔,那就是有名的石地宫佛塔。佛塔建在石地宫上,石地宫是龙塘寺高僧安息的墓地。由青石条相扣而的石地宫像一个“石盒子”,高近2米,宽3米余,进深近4米,整体约呈正方形。正面分四列三厢,中厢约凹进来。正面左右两厢的墓门上分四个部分,精刻浮雕吉祥图案。四列竖立石条刻有两副对联,外联为:来山主山门清静,去水招佛法常兴。内联为:山间不染红尘迹,林下韬光绝世机。龙塘寺数代高僧居此,毕生奉佛,以“浮屠道”为追求,在寂寞的山间,毕生修行,寻找心灵的归属。毕生的感悟,被刻于墓上。而后来的僧侣们,静坐僧房,呼吸着与先人一样清新的空气,聆听万籁之声,在冥想中探访高僧深沉的内心世界,让心灵在佛法信仰中得到无穷的慰藉……
高僧的石地宫上面建的石塔,称佛塔。石地宫佛塔,颇为精致,共有七级。佛塔为六面青石实体,每层渐收,塔高9米余。在石地宫顶上,用两块厚实宽大的青石作塔基,两层斜错,上小下大。塔体每一层分别镌刻隽秀的铭文,文字虽有残缺,但依旧可辨,包括衣钵传承、寺产管理、树木培植等内容。
佛塔作为龙塘寺重要的历史见证,吸吮着山间灵气,历经百年风雨,承载着龙塘寺悠久的人文历史。
龙塘寺掠影
越过牌坊,沿着石板铺就的行道走向垂花山门,行道两边垒起宽厚的护墙,护墙上覆盖的青苔、藤蔓。“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从光滑的石板上踩过,宁静、幽远,感觉走进历史的时空。
在平台与石级交错中走过二三十米的夹道,有一个小的转角,转角形成一小坝,中设8级石阶,上去便是老旧的垂花山门。垂花山门,全木结构,形制为内八字形,中开大门,两侧开小门。正面门柱上提写:林掩松柏深见月,寺藏神龙远闻钟。跨进山门,在山门内侧,设有两个神龛,左右各置一尊菩萨,高不足1米,听长者介绍,那便是山门神。神像木然而坐,稍露喜态,并无瞪眼凶煞之样,雕塑格调,显得一般。
山门与围墙相连,长长的围墙,高约2米余,厚约0.4米,围墙的阻隔,把古寺与外面挡去一层,显得特别清静雅致。古寺进门的左侧面,围墙较矮,故在前院又加了一段围墙,围墙向外围拓展约6米,再转了个弯,挨砌在寺高侧面墙身上。增加的围墙旁边,立有四棱石碑,是近来的建筑,记录了古寺相关的历史。跨步丈量,围墙前距下殿10米余,左距寺院14米,后距上殿4米,围墙内的空地,大体呈“凹”型。山门右侧有和尚墓2座,其中一墓有两道挡门石,一墓为六面相扣的石板墓,两墓分别由沙石和青石砌成,两墓早年被毁。寺院后面的右侧开有石朝门,是通往后山藏经崖的古栈道,可以登高俯视古寺,一览全貌。
龙塘寺二进四合院,由上中下三殿、两井、四厢组成,中轴对称,每殿建筑依地形由下而上,渐次递升。正殿为大雄宝殿,是供佛祖的地方。大殿下十余级石级,是二井,井四方形,青石铺墁天井。两侧建二层全木架结构厢房,房三列三间,每间用木板嵌隔,底层檐柱与金柱间为廊,二楼上檐柱与金柱间铺木板为走廊,廊处沿安置木栏杆,从正殿两次间分别通往中殿二楼。二井下10级石级为中殿,中殿原系钟鼓楼,二层木架结构,四列三间,二楼与上殿地平齐平,底层正中供奉关圣帝君,侧房供奉着不同神像。楼上曾设有钟架、鼓架,今已移至大殿左侧一角。中殿下为一井,青石铺墁,四方形,天井两侧同样为二层全木架结构厢房,房用木板隔置,二楼上檐柱与金柱间铺木板为走廊,外置栏杆,上二楼从下殿置木梯而上,与下殿二楼相通。下殿为玉皇楼,正中置四柱冲天而上,建两重檐飞檐式玉皇阁。玉皇阁与上殿大体齐平,阁门题对:礼拜玉皇张大人,行善之人赐福禄。佛祖神像与玉皇神像遥遥相对。从玉皇阁仰望大殿上方,长长的屋脊,在巨大古树掩映之下,显得有些低矮,整个寺院,处在巨林的怀抱之中。
佛教中的玉皇大帝身居灵霄宝殿,方位最高,许多寺庙都把其神像放在最高的位置。但佛寺是供佛敬佛的地方,如来佛祖才是佛寺供奉的主人。龙塘寺设计极为巧妙,把玉皇阁建在下殿的最高处,其阁顶极为醒目,给人的感觉是玉皇大帝的位置要高于大雄宝殿,而实际上两者在同一高度。这一设计,独具匠心,既体现了佛家子弟对玉皇的敬重,又表达了佛祖的主体身份。
宽阔的石级,稍有些陡,未及大雄宝殿,三座三四米高的镀金巨大佛像耸立眼前。佛像仪表慈祥威仪,十八罗汉,在身后围成半圈,气势恢宏。华丽绸缎垂幅,从梁上垂悬巨佛两旁,约见浮动。前来观者,无不肃然起敬。两口数百斤重的古朴铁钟放置大殿右侧,一口悬于大梁半空,一口置于钟架,高低各一,往里则放着巨大的皮鼓。硕大的木鱼,粗大的缘钵,皆上赭色,油而发亮。前来的游者,只要往大殿的右侧的功德箱投入善款,即可听到磁性而宽厚的祝福声。大殿的精美物件和鲜活的塑像,让人叹为观止。
龙塘寺的周围密密环绕着的参天大树,需要数人才能合抱。曾有人对这里古树进行调查统计,一人以上合抱的竟有300余株。虽然后来遭到不同程度的砍伐、破坏,如今仍有100余株屹立那里,成为古寺极其难得的珍贵资源。古树丛林隔绝了寺外的喧嚣,也遮蔽了当空烈日,造就了古寺极其清幽的环境。宽旷的古寺,即使百余人前来参观,亦显得游者寥寥,毫不影响古寺的清静。
“鸟鸣山更幽”。那些在生活与工作中劳累过度的人来说,实在向往在这龙塘寺的古屋里,过上一个宁静的夜晚,美美地睡上一觉。
作者:郑雕
本网站资源来自互联网收集,仅供用于学习和交流,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原创内容除特殊说明外,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出处。
如有侵权、不妥之处,联系删除。 Email:master@gzz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