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支教老师的心得,从教和不从教者都值得一读

1.关于应试教育及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是现实,素质教育是理想。

绝大多数支教的志愿者内心一定是理想的成分大于现实的。然而在当下的这个社会,应试教育的地位似乎是不可能动摇的了,偏远的地方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现实。此时,寻找应试教育同素质教育的平衡点对我们每位支教老师来说就尤为重要了。

事实上,考试只是教育的附属品。倘若应有的知识掌握好后,考试只要通过短期集中的训练即可达到效果。

我的做法:学期前半段以教育为主,学生对于应试方面的准备,老师不必太过于强调及注重,掌握好书本上最基本的知识。比如:语文就是生字及读书的本领,数学就是让孩子们能明白那不仅仅是抽象数字的游戏,而是生活。

这样一来,课堂时间则会富余出来,用多余的时间向孩子们传达自己的那些素质教育的东西。记得大学时,我们学校一位著名的物理教授曾说过:“好的老师在课堂上只有2/3讲的是书本,其余1/3就是自由发挥了。”我始终坚信这一理念。因此,上课的时候我通常会给同学们讲些书本外的东西,即吹牛。孩子们通常无法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吹牛的作用有时也能起到集中他们注意力的作用。

让孩子们喜欢上学校这个地方,不要让他们被枯燥的课堂所击退。如果当一个学生开始厌恶学校,讨厌教师,害怕老师的时候,那他的学习兴趣也自然而然就消失了。

学习的后半学期,可以集中练习考试。考试的题型见多了,孩子们便会养成习惯,考试的成绩也不会差到哪里去的(前提是之前最基础的东西做的比较到位了)。

可能得高分对我们这些支教老师来说都不会是来这里的首要目标,但是当地学生的家长、老师却不会这样认为的,他们一定还是以成绩作为衡量的标准的。因此,我们应当学会寻找理想和现实的平衡点,应试及素质的中间线才能更好得帮助发展农村的教育。

2.关于读书的培养:

对于孩子读书兴趣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一旦他们有了读书的兴趣,即使他们今后没办法进入大学,他们也会因为有了读书的本领而获得更多成才的机会的。拥有读书的兴趣,事实上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尤为重要。因为相比城市的孩子,农村孩子的辍学几率会比较大。如果把读书的概念只是狭义的理解为在学校上学,那很多农村的孩子都将成为当代教育的牺牲品。

让孩子拥有读书的兴趣,是我我始终坚信的理念。

同时,应试教育下的孩子(农村的),上过大学后很多的想法都不可能是再回到自己的家乡去建设它的。多数都一定是想挤进大城市的生活中去的,那么我们这些支教的老师费了大半天的力气,进行的教育,只会使当地变得愈加没有生气,没有发展的。因为我们教得越好(应试教育),就会有越多的学生离开他们的家乡。

因此,培养出孩子们读书的能力就尤为重要。当他们拥有读书的能力及兴趣后,即便上不了大学,他们一样也可以通过读书来自学,有时甚至会在自己的这片土地上想到一些发展的点子来的。事实上,这样比培养出一个大学生的价值在某种程度上说更有意义。

3.关于改变:

对于绝大多数的支教志愿者来说,大家很可能都是怀着来改变当地情况的心情来的。很多时候,大家都算是个理想主义了。

在我第一次加入支教的队伍时,当时支教联盟的负责人就曾告诉过我:不要怀着改变的想法去支教,那样你会因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而失望离去的。因为种种原因,当地的情况、自身的能力。由于我之前还并未接触过支教,所以刚开始就算是默认了这种观点。

然而,事事不应太绝对,在经历过这些年的支教后,我认为应当客观的看待改变这一问题:一个人的力量是小的,一个人的改变是甚微的,但是大家共同的努力就会有质的改变。因此我们应当坚信,改变是必然的,但只是会慢一些,我们需要的是时间和耐心。

不过,对于改变的问题,我们又不应当太过于强求。在香格里拉时曾遇到过一位朋友(加籍华裔的大学生),在同他的谈论中,我开始反思‘文化入侵’这一概念(我当时教的学生是藏族)。我们这些支教老师多半来自于大城市,因此很多时候也会迷失在财富与幸福这两个概念之间,往往想着孩子们只有过上城市那种物质富足的生活才算是好的,才算是幸福的。因此难免会将城市中那些贪婪追求物质及金钱的价值观移入孩子们的大脑中。然而,当你来到农村时,或是一些少数名族地区,看他们简单的生活一样能够快乐时,那我们是否应当反思,一定是钱多了才算富有,才叫做幸福吗?答案或许非也吧。

因此学会让孩子们认识自己的文化,自己的生活及家乡,让他们拥有一定的判断力,然后再与城市的文化、生活进行比较。最后,能够更加热爱自己家乡的土地才应当是我们做的工作。

4.关于平和的心态:

来支教的志愿者多半都是些理想主义者。因此,很多时候这些人都会认为支教,大家是来做纯粹的事情,是来帮助当地的发展的。这些受助的地区也往往会被大家理想化,认为它们是简单的,至少是不复杂的。但情况或许不尽然,村中的,所在学校的,有时复杂的关系会让大家感觉到失望。对于这些事情,大可不必参与,不去过问。有时别人讲讲,你也就当是听故事。切记我们来这里的首要任务,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上好每一堂课。让孩子们受益,那我们将会有一个非常轻松而且快乐的支教生活。

其实看不惯的事情总是多的。这是整个社会当今的一大症结。这里有,那里有,城市里有,农村也一样是有的。如果我们不要太愤世嫉俗,摆正心态,教育好我们当下的这些孩子们,那这些症结的根治将在不远的将来。

5.关于帮助:

首次来支教的志愿者,可能是没有见过学生们拿着比指头还短的铅笔在一张破烂不堪的纸上写下整齐的字迹,没有见过学生们用高矮的长条凳来充当桌椅的情景。然后,就会激动地想来改变这一切难以入目的场景,为同学们买来新书包,本子,铅笔等,分发给他们,给他们买来各种各样好吃的东西。看着孩子们欣喜的面容,自己感觉得到了很大的满足感。

然而,我的观点却不尽然。他们穷,那是他们的事。他们没钱买文具,那是自己的事情。不是我们的义务,因此在我教学的第一天起(云南香格里拉翁水小学),我就明确一个态度:绝不给孩子们免费发放一根铅笔,一块橡皮,一块糖果。然而,所谓不免费发放,不代表我希望他们永远用着破旧的文具。当然,不免费也并不一定要收人民币来实现。我只是准备了一些我们学校自己用的“钱”(彩色回形针)来代替真实的钱。孩子们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得到这些“钱”,然而他们的努力并不仅仅指他们的学习。有时可能大扫除时表现得比较认真,或是他们拾金不昧等等,只要是我认为他们做的事情是正确的,我就会用“钱”来奖励他们。当然,做错事的时候,他们也会受到一定的惩罚。比如:打架、骂人或是骗人了,罚“款”也是在所难免的。

孩子们有了一定的钱时,可以来我这里换取自己需要的东西。任何东西都能换(除文具外,还有一些需要的生活用品,如:雨伞,雨鞋,帽子,手套等),只要是他们需要的,说给我听后,我认为那是个合理的请求,就会给他们所需的东西定个价,之后帮他们在县城购买上。

这样“卖”给孩子东西,一方面让他们知道那是自己通过努力得到的,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另一方面他们会更加珍惜换来的物品,不会轻易破坏。

6.榜样的力量:

不要把老师的角色看得过于简单,认为他就只是讲台上那个会讲话的人。事实上,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将成为孩子们今后人生中的参考。因此,你想孩子们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你就在他们的面前呈现出什么样的表情,什么样的言语,什么样的动作来吧。比如:你希望孩子们不要随手乱丢垃圾,那就请你首先能够将每张废纸准确无误地投进垃圾桶里。再比如:你这位老师不打人、不骂人、不骗人,并在孩子们打人、骂人、骗人的时候,告诉他们你们的老师是怎样做的,他们才有可能心悦诚服地去照做的。否则,他们或许表面上回应许,但内心不会产生改变的想法的。

p.s 有两本书值得推荐给今后的支教老师,《犹太人的家教》和《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这两本书上的一些观点都还是比较值得借鉴的,如果将来的支教老师也能够认同这两本书的一些理念的话,我想他们应当会做的比较好的。

转自:网络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