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安文化之痛
我在这儿并不是无病呻吟,而是看到了这些年正安文化的发展和实际发掘的潜力,才写出这个标题的。曾经打出的“小说之乡”、“群众文化之乡”、“尹珍故里”这些文化宣传的招牌,这些年依然用在对外宣传的各种介绍中。但又有几人知晓其中的成就及含义,又有几人将其发扬光大。无非是在县境内出了一个名人,比如一个小说家,就成了“小说之乡”,而没有真正的发展小说的魅力,没有真正的去培养更多的小说家。既然小说家也少了,那自然小说的产量就少之又少。
绥阳县也为“诗乡”的名在省道上修上了标有“诗乡”的牌坊,正安却在并不宽阔的十字路中间修上一只凤凰(虽然后来拆了),牌坊并不影响行驶,但那只凤凰却档了好多运货的大型车辆。
也不知道“群众文化之乡”来源于什么方面,我在正安看到的文化生活更多的是打牌赌宝,群众文化那是热火朝天,而图书馆、戏曲、棋牌、文化沙龙根本就没几个人爱好。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都会受环境、受朋友的影响,一起的十个人如果有九个都打牌赌宝,那么剩下的那个即使不会也会在一段时间后学会并参与进去。正安的群众文化生活也许没有了麻将,没有了扑克,那么就无法“文化”下去了!
我并不反对打麻将打扑克,正所谓小赌怡情,大赌伤身。但在正安,特别是城镇里的男男女女,基本上业余时间都是花在了上面,更有甚者到一些相对秘密的场所下大注,这其中不乏一些官员及职业赌徒。既然是针对群众的“群众文化”,应该把握住“文化”二字,千万不要理解成“文明化装”。
“群众文化”不谈也摆,我们来谈谈尹珍的文化。这两天在网上搜索有关“尹珍”的相关资料,居然发现一些网站把尹珍的故里说成是贵州独山,再一看发现那儿有什么尹珍的纪念遗迹,也许就是认为其故里的原因吧。其中的“黔途网”是我朋友的,随即发了尹珍的详细资料给他,他也作出了更正。在此,我想问一句:正安的政府和人民有对“尹珍文化”进行过对外宣传吗?我看是有,外地人外国人不知道可能是他们自己的搜寻能力有限了。正安人很多都知道尹珍的,因为图书馆旁边就立有他的塑像,但是,又有几人知道尹珍故里在正安的哪儿?又有几人去过“尹珍务本堂”看看?我是没去过,所以也不知道那地方保存得怎么样了。
把前几年把北门的六角楼清理了一翻,意为此文化场所怎能用于开快餐店、麻将馆,于是收回好好修整了一番,并弄上琴棋书画在楼上摆放。可是后来,门面的那间还是被一个相馆租用了过去,此相馆的主人也为正安摄制了大量的风光宣传图片,应该和正安文化宣传相接近了。可是,就是没见一张发布到报刊杂志上,更没有见一张发布到网上。而是按张数洗出来,然后卖给了正安那些单位或是一些需要收藏的人。正安人的文化也许都要与现钱挂勾的,看不到钱,谈什么“文化搭桥,经济唱戏”之类的话也是空的。
目前把尹珍用得最多的还是正安为数不多的文人,开始用于奖项及一些活动的名称,现在正安扩建后也标上了“尹珍路”、“珍州路”之类的路牌。也许在正安来说,“尹珍文化”仅限于正安人知道了,但大多数人来讲并不理解为文化,而只知道其为一个名称而已。
人们都知道,文化的发展,相当于带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前几年,湖南省新晃县与贵州省的一些县市纷纷要求更名为夜郎,也许这些县市根本就没多少文化底蕴,但他们得到这块招牌后,就可以以此为契机更好的发展经济。我不是想正安也去争这个名,我感觉“正安”意义的“正道安邦”已经可以了,但我查过一些有关“夜郎”的资料后,发现原来的“夜郎县”也曾在正安的境内。那么多曾经设置过“夜郎县”的地方都在宣传自己的夜郎文化,为什么偏偏正安却沉默不语呢?
正安的当代文人大多都没有在正安了,有能力的都去了需要自己的能发展的地方。我不祈望所有的正安人都呆在正安混一个“铁饭碗”,也不指望正安能培养出多少文人,但求人人都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过上真正的群众文化生活。
前几年在贵阳的人民广场上看到一块正安的野木瓜饮料的广告牌,甚是欣慰。不过最近都没在什么地方见到这类的广告了。作为经济发展点的“野木瓜之乡”这块面前全国的招牌,我们更应该把这作为一种特色产业发展起来。在发展的同时,我们更不可忽视外界的投资和技术的研发,在这两点上,更是来不得半点腐败和关系。否则如果正安的野木瓜经济发展不起来,或者被其他县走到了前头,那么正安的“野木瓜之乡”就是徒有虚名了。
另在一杂志上看到一篇“文化到底是什么”,甚是精彩,特转于下面。
回复 @
发表在2006.10.11今晚报副刊 作者:夏凯
文化到底是什么
有人说,现在的人都在乎健康———健康是金;有人说,现在的人都在乎衣着———人配衣服马配鞍;也有人说,现在的人都在乎收入———商品经济社会嘛!
我看,现在的人都特别在乎“文化”。
难道不是吗?
农村人,生怕孩子没有文化,砸锅卖铁也要送子女上学堂……
城里人,更怕孩子没有文化,请家教,上名校,不怕乱收费,就怕孩子考不上大学。
当老板的腰缠万贯,财大气粗,一旦被骂上两句“没文化”,再有钱也觉得没面子,支起台“笔记本”,还得弄幅名人字画挂在墙上……
再看看街头的商家,从字号到牌匾儿,从策划到经营,不是请专家,就是聘名流,不是打广告,就是搞庆典。文化的台子不搭,经营的戏就很难开场……
就连当今歌手走红,也要经过“综合素质”的“门槛儿”,由专家当评委打分。
文化成了印证身份的东西。
文化到底是什么呢?
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就是说,文化是渗透在人们信仰、道德、品质、学识、行为准则中的多种积淀的总合。
文化包含着知识,可知识并不等于文化。
有人把文化当招牌,把文化当幌子,把文化当筹码,文化成了这些人进入社会角色的化妆品。其实,这都是不懂文化、没有文化的表现。
文化,是精神与物质二者的合一,文化一旦失去了精神的支点,就如同一个人患上了“软骨病”。
文化不取决于规模上的大与小,不在于价值上的高与低,更不决定于学历的长与短。
小桥流水是文化,高楼林立也是文化;南北大菜是文化,街头小吃也是文化。文化往往体现在我们现实生活的诸多细节之中:一次谦让、一次放弃、一次争论、一次妥协、一个设计、一种服饰、一篇文章、一种民俗、一座建筑,这些历历在目的事与物、场与景,也许其中就蕴含着深厚的文化。
真正的文化,不招风、不惹眼、不张扬、不标榜,它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波纹,在阳光下才显得十分耀眼。
作者:正安一片瓦 日期:2006-12-08
本网站资源来自互联网收集,仅供用于学习和交流,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原创内容除特殊说明外,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出处。
如有侵权、不妥之处,联系删除。 Email:master@gzz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