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风物之十四——大城寺

杨兴是1992年“撤区并乡建镇”时新建的一个乡,由原来新州区的杨兴、大城、桐梓三个小乡合并而成。
全乡的地形地藐是典型的“三山夹两沟”的结构:东南面是首尾呼应的九子山和马鬃岭,西北面是莽然横亘的兴隆山,形成了两道天然屏障;围在这两道天然屏障中间的,则是在葱郁的丘陵地带上突兀而起的大城山。

大城山的山北是韩溪沟,山南是上寺沟,东面有阡陌纵横的上千亩的桐梓垭张家坝,西面则下临湍湍滔滔的下寺河。它的顶峰海拔1100多米,除了东面是一望到底的陡坡外,其余三面都是悬岩绝壁,仅有一条梯形小道可达峰顶。临近峰顶有一槽形平地,至今可见到寺庙的断墙残垣,历史上曾是香火极盛之地,那就是方圆百十里内很有名气的“大城寺”了。

然而大城山的远近闻名,却并非在其寺庙,是在于其可说是固若金汤的“城”,以及与这座古代军事城堡相关的两场布满刀光剑影的战争故事。它以前的名称已无可考证,现在的名称无疑就是基于曾有的军事城堡而确定的。

据《正安州志》、《正安县志》和《正安县地名志》记载,被称为“大城”的这座军事城堡始建于南宋宝佑三年,即公元1255年。最先在这里依山傍崖筑造城池的,是一位曾争雄于四川、后战败溃逃于此的草莽大寇。为图东山再起,他占据了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的大城山,一面强拉民夫大兴土木,建造名曰“旧州”的城楼,自封为“旧州王”;一面四处招兵买马,扩充实力,欲与盘踞四川的骆伟、马老桐这两个死对头再决雌雄。他派人送去很具挑衅性的“战书”,邀骆、马二人前来“旧州”城下决战。正是势如中天的骆、马二人当然不怕他这个手下败将,遂亲率大军,把旧州城团团围住,只道一举之下即可平覆旧州城。不料旧州城有险可据,骆马联军损兵无数却久攻不下,便改强攻为智取,用调虎离山这计,设下埋伏,将他诱出旧州城射杀于马鬃岭下。旋即乘势攻占了旧州城,并将其夷为平地,使那位曾争雄一时的“旧州王”连姓名也未留下,他曾有的辉煌随着城楼的烟飞灰灭而永远地成为了历史,空留下不尽的凄怆和遗憾,供后人于凭吊中生发出无尽的慨叹。

旧州城被毁之后,可能是这里出过“王”、风水好的缘故吧,人们便在州城遗址上修建了一座规模较为宏大的庙宇,这就是最早的大城寺了。

大城的再次修建,是在二十年后的南宋末年德佑年间。随着蒙军的大举南下,“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南宋小朝廷已面临风雨飘摇的境地,但自视为大宋子民并以“精忠报国”的岳飞为楷模的广大军民却从未放弃过对蒙军的抵抗,体现了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当时,扼守川黔边境一带的是著名的南平军。为了尽力阻挡或延缓蒙军的铁骑,面对由滇入黔来势凶猛的蒙军,南平军退至有险可据的大城山,以大城寺为中心,修建了有四道城门的城池,其设施之齐备和坚固的程度,与这之前修建的南川的玛瑙城、龙尾城,并称为“西南三城”,成为抵御蒙军的主要的军事要塞。

公元1276年入秋时节,蒙军兵临城下,对大城山展开了猛烈的攻势。由于凭据着险固无比的城防工事,更兼南平军全军上下同仇敌忾,蒙军整整攻打了半年之久,损兵折将无数,可大城山仍然巍然挺立丝毫无损,使蒙军的铁骑根本无法再向前推进半步。

在这样一种相持不下的胶着状态下,蒙军主帅寝食难安。但富有征战经验的他,在经过了几个不眠之夜之后,他终于想出了一个破城的妙计。他安排军士从农户抢来几百只羊子,在羊角上挂上灯笼,于月黑风高的夜半时分,命令一小队军士将羊群从东面顺坡往上追赶,并擂鼓呐喊,造成乘夜强攻的强大声势,以此吸引南平军的注意力。而精锐主力却提早摸到北面岩畔路口丛林中潜伏待命。南平军看到有数不清的灯笼火把自北坡而上,果然中计,情急之中忙将主力调往北面御敌,致使蒙军主力不费吹灰之力便从北门攻进城内,并乘势往东掩杀。陡然间的变故使南平军顿时乱成一团,虽然全军将士个个骁勇,各自为战、以一当十地与敌人浴血肉搏,可不到天亮,大部将士均已血染石头城,余者尽数被俘,且被蒙军全部砍杀后扔进城东月亮岩下的千丈峡谷之中。直到今天,那道被当地人称作“人坑”的峡谷里仍然阴风惨惨难见天日,大白天也无人敢进。

南平军被血腥地镇压了,大城寺及所有城防设施被全部捣毁。可能是为了祭奠南平军将士吧,人们又在废墟上重修了大城寺,但规模远不如先前,可香火却比以前更盛,因为人们到这里烧香,除了祈求家运平安之外,更多的则是追念为了保家卫国而壮烈捐躯的南平军将士。

令人万分惋惜的是,就是这样一座庙宇,也未能躲过解放后历次政治运动的浩劫,传承了六七百年的“大城寺”竟然毁于一旦。现在登上山顶,唯一能见到的仅是几级台阶、几块清坎石而已。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南平军的壮烈精神将永远成为激励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强大的动力。

作者:罗遵义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