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安傩戏
被誉为“戏剧活化石”的傩戏,是从我国民间习俗信仰──傩祭衍变发展而来的民间戏剧。正安傩戏相传很久,分布极广, 境内的中观、安场、格林、土坪、新州、流渡等地的傩戏班子,长时期内都有演出活动。这种几乎绝迹的戏剧种类,不仅为中国戏剧发展的研究提供十分宝贵的活资料,也为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艺术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大量信息和资料。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贵州省正安县文化局为抢救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促进傩戏的研究和发展,组织专业人员深入各地考查研究,与几个傩戏班座谈讨论,搜集资料,观看演出。之后,省、地有关领导和专家多次来正安县,对傩戏作全面系统的研究。省文化厅艺研室主任周一良先后四次来正安考察研究,搜集资料,观看演出,摄像保存。
1990年5月—8月中旬,县文化局组织晏溪傩戏班,先后参加遵义地区、贵州省艺术节演出,傩戏由堂屋、院坝的表演,登上大雅之堂。演出剧目《洪民生子》,细致入微地对世俗生活加以现实主义的描摹,从产前的阵痛表演到难产痛绝,以催产的农家习惯,双脚并列,大跳大碰,悲吟狂呼,到临盆收生,木偶“小儿”由裙中“呱呱落地。这一系列维肖维妙的表演,以细节的真实性,让观众叹为观止。两个农民“表演艺术家”黎天星、黎海斌,虽已年过半百,但宝刀不老,在唱工、做工、念工等方面,都做到一丝不苟,使观众得到美的享受。正安傩戏受到省内外专家和领导的好评,在参加省艺术节演出结束后,时任贵州省委副书记丁挺模、文化厅长王恒福与正安傩戏代表团全体人员合影留念。正安傩戏班在为省内外专家和国外友人演出后,应邀与外国专家合影。
1990年6月,遵义市人民政府向正安县人民政府发出邀请书:特邀正安县民间艺术代表团,参加“遵义之夏艺术节”。正安傩戏在丁字口演出期间,受到遵义市人民的欢迎和赞扬。
1990年7月,遵义市杂技团向正安县人民政府提出合作,将傩戏和杂技融为一体,演出节目定为“贵州正安傩面舞”,准备赴南太洋六国进行访问演出,后因特殊情况未能实现。
接着中央电视台,上海戏剧学院的专家先后来正安研究傩戏,搜集资料,摄像保存。县文化局组织石井、晏溪两个乡的傩戏班,在县文化剧场作专场演出,供上海戏剧学院的专业学者进行研究。他们离开正安时,对文化局的负责同志说:“外国艺术家也想来正安研究傩戏,但条件不许可,实是一件憾事。”
傩戏可分冲傩演出和有剧目的演出。演出时间一般是一天一夜,也有两天一夜的演出大戏。演出场地是在家中堂屋或室外院坝,很少搭戏台。每个戏班有几口箱子,用于装服饰、导具、面具。箱子均由神赐封的人保管,请送傩戏班唱戏,都得放鞭炮迎送。
请傩戏班唱戏,多数是有喜庆或丧事的人家,也有为还愿请唱傩戏的人家,每逢各种节日和丰收之年,全村寨集中唱两天傩戏、以表庆贺国泰民安。
傩戏的演出过程:头坛,发疏(述),跑功曹。二坛,请神(请众真),天上地下诸神全消,立楼、正台、搭桥。三坛,打洞。四坛,引兵,代面具。面具全木雕制作,有全活动的面具,如川祖、灵官、山王等所戴面具;半活动面具,如土地、芹童等所戴面具;不活动面具如和尚、炳灵所戴面具。活动面具由表演者在演出中,用舌头拉动特制的机关,眼睛和獠牙就会上下同时活动起来,形态逼真,给观众以极大的神奇感。五坛,上炳灵、上芹童、上杜官、上八届,即山王天子把门、樊哙将军宰割猪羊,川祖承相浇烛打纸,药王看客,城皇拈香礼拜,土地插话。六坛,发五猖(张大至五郎)七坛、招茅(茅人)。八坛,打解。九坛,差兵。十坛,回孰。十一坛,赎鬼、过关。十二坛,送神。
傩戏的锣鼓一般是:开始一人吹牛角号,接着锣鼓打响。三人操作,打大钵和大锣一人;打大鼓二鼓一人;打镂子、二锣一人。打二鼓开头,“大不咙董嗟”,“大不咙董嗟”,反复由稀到密,连续六运拍节。打鼓:“嘣嘣嘣嘣撞,嘣嘣嘣嘣镂。”唱的过程中,敲打锣鼓有固定数。
傩戏演出剧目分花戏,耍戏两类。花戏剧目主要有《紫金怀》、《刘秀十二过南洋》、《双荷配》、《仙荷配》、《刘海戏蝉》、《蟒蛇记》、《三国戏》、《二十四孝》、《洪氏生子》等。花戏(正戏)一般都在室内(堂屋)演出,要戏一般在室外(院坝)演出。
作者:青树华
本网站资源来自互联网收集,仅供用于学习和交流,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原创内容除特殊说明外,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出处。
如有侵权、不妥之处,联系删除。 Email:master@gzz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