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凝固一个时代的钝痛

1

(曾经,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让一个时代沸腾;

这一段冷却后的历史,让两三代人都难以抚平。

上坝茶场,让人更沉、更痛)

 

一个激情如岩溶喷发的时代

冷却 凝固在群山深处

四百多位美丽的生命之树

花开花落之后 举起人生的坚果

上坝茶场 最后一个

残存的知青群体 一个被时代

遗忘的部落 在茶垄深处

一百三十多颗守候至今的目光

象群山苍莽而冷冽

与农场同样辉煌而钝痛

扣问命运 或者指责时代的对错

能否让生命减轻些许沉疴

 

2

(这儿曾经是劳改农场 是罪犯们接受改造

的地方,后来劳改犯们全部迁往别处,农场

主要以招工形式吸纳各地知识青年)

 

四百多位热血青年 从

贵阳 重庆乃至上海广东

来到上坝 一个叫红籽堡的地方

一个风野雨冷 偏僻边远的农场

星宿替代了城市的街灯 干打垒

浓缩了林立的楼房 青春在茶垄间

山茶花一样绽放 能够

创造爱情的年龄 把

六千多亩荒山 缔造成

茶的海洋 青春织就满山翠绿

几十年生命如血

洒落在群山深处

洒落在茶树覆盖的上坝茶场

 

3

(从来的那一刻起,他们就在守望着返乡的路,

40年,就这样悄然从他们的眼角滑落。)

 

一个时代的希望

在“上山”的路途中迷失

一个时代的命运

在“下乡”的风雨中破土

如歌岁月 喑哑在茶垄之间

根植进厚重的群山和丰硕的泥土

能走的都悄悄地走了

能安置的都风光地安置了

只有这一百三十位

静静地守望着这一片茶海

而立守望不惑 不惑守望知天命

凭着每个月70元低保

安静地居住在四面透风的厂房

 

4

(在茶场会议室的墙上,

有一幅知青采茶图,场面壮观而热闹)

 

有阳光 却感受不到温暖

有朝雾 却感触不到露珠

四百位知青穿红着绿

沉迷在山风荡漾的茶海绿波

生命植进泥土 青春长成茶树

感谢摄影师 把一个时代

以及所有青春身影 收进挂图

在一个雾绕风浸的山巅

一间茶场小会议室的墙上

静静地挂了四十年

 

5

(在茶场边上,有30多位知青长眠于此,

他们中有工伤的,有殉情的,有受不了苦难的)

 

在茶场边上,在荒草丛中

三十个坟头 三十双凝固的目光

以一种固定的姿态 守望着

亲手植下的万顷绿波 守望着

雪霁之后的清明 第一束新茶下树

没有碑文 没有名字

甚至没有一张相片 记住

曾经荡漾着激情的青春岁月

唯有坟头齐腰的荒草

任由山风吹拂 一年一次荣枯

 

6

(在返乡途中,当拖拉机即将翻倒时,

一位母亲把怀中的婴儿扔给同车的知青,

而她,跳下车用身体撑住了车轮)

 

当灾难来临 当亲情和爱降生

当需要生命羽翼另一颗生命

一位母亲 用身体

垫住即将倾覆的车轮 用母爱

称一称三五牌拖拉机的车身

据说 因为身份限制 她

并不能回城 只想送一送回城的知青

顺便逛一逛山下的小镇

注定要与茶海厮守

注定要作为一棵茶树 种在

群山深处 种在岁月无尽的路途

在讲究根正苗红的年代

母亲的目的只有一个 动机很纯

 

7

(这儿离县城45公里,一位

从县城来的知青,40年从未回过城)

 

守着一棵茶树 守着一曲老歌

守着让人热血沸腾的那一次浪潮

任岁月慢慢从眼角滑落

回城的路 迷失在无边茶海

浓浓的上坝茶啊 醉一次

一辈子都没能醒来

冬至如期而至 夏至如期而至

四十五公里路程 却这样

天涯相隔 四十年也走不回去

 

8

(2007年的初秋 十一位知青

把他们的孩子送进农学院,专业就是学茶)

 

泡一壶浓浓的上坝茶

与孩子们道别 仰天畅饮

苍莽秋雨 群山以及大地

以静穆的姿态 祝愿

这一碗干劲汤 能够支撑

三年求学的岁月

还需要叮咛吗 还需要嘱咐吗

打进孩子们背包里的

何止是四十年风雨 何止是

十一位家长们的守望和期翼

整个部落都把这一年 作为

新纪元的开始 作为对命运的祭奠

献上这个部落独特的贡礼

 

9

(送走了学茶的孩子们,茶场迎来了新一轮守望)

 

新一轮守望从第一场秋雨开始

苍绿的茶树正在最后一次修枝

锅炉中翻滚着最粗糙的茶叶

茶树准备进入冬季 用休眠

涅磐新一轮嫩绿 满山露珠

以及大地无声的哽咽

隐进如帐秋雾 一个时代还没有结束

下一代的命运已经悄然开始

建在山口的辽望哨 能否

辽望生命轮回的踪迹

 

作者:陈立航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