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安非物质遗产——市坪花灯
花灯戏作为独具特色的地方民间文化戏种,在黔北地区广为流传。并且为当代而立以上的人们所熟悉了解。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与进步,这一真正属于底层劳动人民文化生活的民间戏剧,已经走向消亡。尽管如此,花灯戏在黔北地区曾经生动活泼地存在过。这是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的历史。正如《吕氏春秋》所说:“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审堂下之阴而知阴阳之变。”此文,便管中窥豹,从一滴水中看世界,姑且以市坪苗族仡佬族乡曾经存在的花灯戏情况来谈一下这种地方戏剧文化。
由于历史和地缘关系,花灯戏从本源和作为地方特色文化而言,它属于川戏。至今,市坪民族乡花灯戏曾经的从业者都这么说。
但是,花灯戏不同于其他民间戏剧的最基本区别,或者说特点,就是它纯粹属于喜庆文化;而且都仅限于在春节期间演出。按照传统习惯,市坪民族乡的花灯戏,通常至少都是在正朋初二以后出灯(即出戏),到正月十五晚上化灯(即停止演出),演出范围仅附近村寨和所在乡场。演员都是农民。这种戏剧,实际是农民的戏剧。因此,它便深深地打了“半年辛苦半年闲”的传统农业生产时期人们春忙冬闲的烙印。
据2006年春初,笔者调查所知。市坪民族乡境内曾经存在过两个比较著名的花灯戏班。一个是河渡村连草坝王氏花灯戏;一个是该村黑阡坝何氏戏班。从流传时间最久而言,是莲草坝王氏戏班,到2002年春节尚在演出;从戏班的文化底蕴和对花灯戏的了解较为深刻而言,则数黑阡坝何氏戏班。在黔北地区,花灯戏、龙灯、狮子灯、车车灯,乃至傩戏,一般地说,都有固定的戏班,总体上有一定的师承关系(但没有傩戏的师承关系那么严格,一般是本村寨有歌唱演出天赋的人自然地在生活环境中通过观看和参加演出以及前辈的发现有意识地培养形成接班人骨干)。花灯戏戏班也有适合于当地农村居民的信仰习惯,即他们都信奉传说中的王母娘娘红花会中十二花园姊妹为神灵。
所以,传统上某个村寨原先若有花灯戏班,是要年年春节都得演出,不然就怕惹“十二花园姊妹”神灵作祟;如果原先没有花灯戏班,要想兴办这样的戏班,也得跟有戏班的村寨拜师学艺,通过一定的传承仪式后,再兴戏班,是不能想办就办,不想办就不办的;即使不办了,也得传授出去才行。
花灯戏和龙灯都是春节的纯粹喜庆节目。两者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人们相信的祈福功能。相传,龙灯花灯都能送“宝”,即能给尚无男孩之家送来传宗接代的儿子的。对这一点,在农村尚没受打工潮袭击、电视尚未在农村逐渐普及之前,也就是在花灯戏流行的时代,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前,除“文化大革命”期间外,在花灯戏流行地区还是颇有市场的。
市坪民族乡何氏花灯戏班是该乡的著名戏班,他们的班子演出底蕴深厚。据戏班主角何承华介绍,这个戏班可以按照戏剧的生、旦、具、目、丑等角色演出成台的大戏。仅生角就可分出老生和黄生。演出的节目比较多,且为群众所喜欢的《莲台收飞》、《薛仁贵征东》和《桑树寄子》等内容丰富、剧情迭宕起伏、感情真挚、充满人间悲欢离合、正气昂扬、道义昭然的戏。
黑阡坝花灯戏现存戏班,至今骨干分子多已年老,他们在20世纪末就停止演出了,只是道具和有关花灯戏的书籍还保存完好而已。原先的老演员,主要有何承甫、何承凤、何世文和何承华,何承甫、何承凤都是何承华的胞兄,其二哥何承甫都已79岁高龄了,是最老的演员。
总而言之,花灯戏演出时通常只有两名演员,即丑角唐二和旦角幺妹。以鼓锣为乐器,另以若干灯笼相伴。演出时间是晚上,演出场所多在居民堂屋,也可以搭台子唱。每去演出地,必事先联络商定,便于准备接待。花灯戏在乡村挨家挨户祝贺新年,主人常早开堂屋门,演出队仅鸣鼓锣不讲礼仪,径入堂屋开始演出,主人要给香、烛、钱纸和利食钱。花灯戏的表演以且白、且唱、且舞进行。白由丑角负责。言必称“唐二”,多说戏谑调笑之语;唱也多由唐二领唱,幺妹伴唱。歌唱之词,有许多传统节目,内容丰富,但都有固定的唱腔。每个节目,分成若干句段,即间杂以舞蹈。每个句段末,都附加“咿嗬呀嗬喂”的助唱词。在唱此助词时,即开始舞动,同时,丑旦交换位置,毕后又接着唱下一句段。此种唱法即花灯调。花灯调昂扬优美,很具地方文化特色。丑角可不着妆,幺妹由具女腔的男性扮演,以右手执毛巾,舞动时作原地踏步状全身扭动高举毛巾挥动;丑角则手执扇子轻摇,佝偻其身,拖步后移,由幺妹右胁下向左绕转一圈,继而直腰,向上伸出一手,起唱下个句段。如此反复。花灯的说唱内容表现灵活,可以临场发挥,现编现演。解放后,花灯的表演在说唱方面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政策、时事、家乡建设、生活变化、乡土人物、主人家境、所到演出地情况等皆编唱入戏。若搭台子唱则比较正式,一般都要表演若干完整的传统节目。
在黔北地区,近年来,一些地方出现了新的花灯戏,即根据花灯戏的特点编写富有时代性的唱词演出,叫新花灯调。这实际上是源于花灯戏的变种,可以说是一种新的花灯戏。
作者:王兴宇 转自正安论坛
本网站资源来自互联网收集,仅供用于学习和交流,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原创内容除特殊说明外,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出处。
如有侵权、不妥之处,联系删除。 Email:master@gzz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