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正安:“千年古县”因人而名
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位于贵州东北部,北接重庆市南川区,东北毗邻遵义市道真县、务川县,东南与遵义市凤冈县和湄潭县交界,南靠遵义市绥阳县,西北与遵义市桐梓县接壤。地处黔北大娄山脉东麓、芙蓉江上游,是贵州襟联重庆的前沿,是渝南、黔北经济文化的重要交汇区域,素有“黔北门户”之称。正安县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县”,其县名的由来,与一个叫尹珍的东汉时期儒学大师、教育家、西南文化教育的鼻祖有着密切的关系。
尹珍,字道真,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年)出生于牂牁郡毋敛县毋敛坝(今正安县新州镇),为汉武帝时卫青“通西南夷”所募豪民大姓之后裔,其祖上与司马相如、盛览、舍人等文化名人素有交往,因此其家族十分重视文化,让尹珍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后来逐渐长大成人,成为当地人们公认的青年才俊。但当时毋敛坝十分落后,人们以射猎为业,不知耕种,长幼无别,不知礼仪。为了改变这种落后状况,尹珍产生了到中原一带学习深造然后回乡办学兴教的想法,得到了家人的一致支持。于是,在他20岁那年,他毅然辞别亲人,远赴京师洛阳,拜著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为师,刻苦研习五经文字,系统接受儒家道德文化思想的洗礼,经过长达8年时间刻苦学习,终于让他成为了当时名噪京师的饱学才俊。
尹珍像
本来,以尹珍当时的才学水平,如经老师许慎推荐,要留在京师为官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但他没有忘记当年立下的志向,于是毅然抛弃京师的锦绣仕途和荣华富贵,返回故乡设馆授徒,传播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原文明,启蒙教化,首开西南地区文化教育之先河。他的传教授业影响和遍及了今天贵州北部、重庆南部、云南东北部的广大区域,受到西南地区民间的普遍尊崇,还被西南地区地方官员作为“孝廉”楷模向朝廷举荐,先任尚书丞郎,后官至荆州刺史。但做官不久,他便辞官回乡仍重操旧业,矢志育人,直至84岁时病逝。
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开西南地区文化教育之先河的儒学大师和教育大家,于是将其生活和传教的主要区域用其名字命名为“珍州”(取尹珍的“珍”字)。自唐代贞观年间开始,今天正安和道真两县的整个区域长期隶属于珍州。唐天宝元年(742年)改短期改珍州为夜郎郡后,乾元元年(758年)又复名为珍州。北宋开宝元年(968年)珍州又被改名西高州,但也不久,于大观二年(1108年)又复名珍州。到了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因明玉珍据蜀地称帝,建立了西夏政权,为避讳,于是改“珍州”之“珍”为“真”。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正式被命名为“真州”长官司,隶属播州宣慰司。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平播之役”结束,播州“改土归流”,以真州长官司地置“真安州”,隶属遵义军民府管辖。“真州”中间加个“安”字,寓意为“战乱结束后希望此地真正实现长治久安”,生动表达了老百姓渴望安定、厌恶战乱的朴素思想。
尹珍故里务本堂
到了清雍正二年(1724年),因避讳雍正皇帝名字“胤禛”中的“禛”字,改真安州之“真”为“正”字。“正安”之名便自此开始。民国2年(1913年),贵州省公署发布“露告”,废州置县,废正安州置正安县。民国3年(1914年),正安州始改为正安县。从那个时候起,“正安县”的县名就一直沿用至今,没有再发生改变。
正安,因其为尹珍故里而最初得名为“珍州”,然在其后来的发展历程中,因各种客观的历史因素而先后变为“真州”、“真安州”、“正安州”、“正安县”。但不管怎么变化,都离不开被誉为“贵州文化开创人”尹珍启蒙教化的文化之脉。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文化之脉,才造就了正安人敢为人先的坚毅品格。也正是因为这种敢为人先的坚毅品格,才开启了贵州劳务输出“三百娘子军下广东”的先河,才有了正安人敢拼敢闯成就“中国吉它之乡”“中国白茶之乡”的美誉。正安,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浪潮中蓬勃发展。
正安吉它广场
转自:方志轶事趣谈公众号 作者:斟灌三皮
本网站资源来自互联网收集,仅供用于学习和交流,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原创内容除特殊说明外,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出处。
如有侵权、不妥之处,联系删除。 Email:master@gzz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