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百年的正安师范教育
师范教育是专门培养教师的摇篮。正安师范教育历经一百多年,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师范教育开设的课程不一样,培养目标不同,但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为普及教育批量培养合格的教师队伍。
正安师范教育始于清朝末年。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在“育才莫先于兴学,兴学莫重于得师”的思想指导下,知州郎承谟在州城鸣凤书院创办师范传习所,招收廪、附、监生40人入学,开设修身、品行、教育、经学、国文、地理、历史、算学、格致、体操10门课程。半年毕业后充任全州各小学及蒙养学堂教师。
1926年,周西城主政贵州,建立贵州省教育厅,委任周恭寿为教育厅长,提倡义务教育。县内大量举办新式小学(简称新学,俗称洋学堂),以期普及初等小学。但新学师资紧缺,私塾(俗称“旧学”)遍及全县。1937年3月,国民政府在县城文庙创建正安县简易师范学校(简称“正安简师”),招生80人,学制一年。学生毕业后分配到各小学任教。一年后停办。1939年秋,国民政府将正安县立初级中学(今正安一中前身,简称“正安中学”)招收的第三期学生,设为师范班,学制三年,培养小学教师。开设国文、数学、公民、历史、地理、博物、卫生、物理、化学、音乐、美术、实用技术、童军教育、教材及教法、教育心理、教育行政、教育通论、地方自治、农村经济及合作、应用文等20门课程。这一时期,正安简师注重学术讲授、学生体魄锻炼,德育方面注重学生精神道德修养,按照新生活运动纲领训导学生,培养学生明理、知耻、负责任、守纪律的品质。1941年,除县城(凤仪)、安场两镇已建中心学校外,还在教良(今庙塘)、小雅、梨垭、端恭、碧峰、辅坪(今土坪)、谢坝、市坪、流渡、和平、晏溪、新模、瑞溪、和溪、格林、俭坪、乐俭、新州、瑞濠、杨兴等20个乡分别建立中心学校。1943年,推行国民教育,国民政府要求全县各保建立保国民学校,小学教师空前紧缺。1944年,在万天宫恢复正安简师,陈世宇任校长。正安简师每年招录一年级新生时,二、三年级还招收插班生。新生招收高小毕业生,二年级招收初中或简师肄业期满一年的学生,三年级招收16周岁以上简师肄业期满两年的学生。无论是招新生还是插班生,都要进行严格的文化考试。一、二年级考国文、算术、常识及口试;三年级考国文、代数、化学、公民、教育概论。考试和体检合格后方才录取。被录取者免收学费,学校免费提供食宿。1946年2月,张相臣任校长。有学生106人,教职员11人。1948年,正安简师并入正安中学。1949年,正安简师一年级44人,二年级40人,三年级25人,共109人。是年,县内土匪猖獗,物价飞涨,民不聊生。6月,国民党两个败兵团进驻正安县城,强占校舍,正安简师被迫停办。到1949年为止,正安简师共招收学生5期,培养小学教师500多人。学生毕业前填报分配志愿及理由,国民政府根据学生志愿就近分配到各乡(镇)中心学校任教。
建国后,百废待举。1951年初,县人民政府恢复正安中学,并举办师资培训班,培训学员100余人。培训主要内容为《论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发展简史》,经考试合格后分配到各区、乡任教。各区、乡学校迅速复课。1956年2月,县人民委员会为补充教师,临时把正安中学初三年级的一个班改为师范班,有学生53人。在授初中课程的基础上开设教材教法。半年毕业后分配到各区、乡小学任教。1958年12月,道真、正安两县合并为正安县。1959年,县人民委员会在玉溪(今道真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创办正安县师范学校,采用基层推荐、教育部门审查的办法录取高小、初小学生540人,根据文化程度分为中师、初师两个层次,学制均为两年,设12个班。开设政治、语文、算术、教育、体育、音乐、图画、生产劳动等课程。为保障师范学校学生不流失,顺利完成学业,对全部在校学生发放人民助学金(简称人助金),中师每人每月8元,初师每人每月7.5元。1960年,正安一中附设2个初级师范班、1个中级短期师范班、1个小学教师进修班、1个中学教师训练班,学生共206人。主要培训初中以下学校师资。次年秋撤。1961年4月,因人民群众生活困难,地处玉溪的正安师范学校部分初师优等生分配到小学任教,25名中师生转仁怀师范就读,其余下放到农村支援农业生产第一线,学校撤销。
在培养小学教师的同时,为让农民识字也能达到300个左右,以扫除劳动人民中的文盲。从1958年开始,贯彻执行“全民办校”的方针,提出了“区区有完小、社社有初小、队队有民小”的号召,全县掀起声势浩大的扫盲热潮,各地广泛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大办民校,大办“红专夜校”“红专大学”,全面开展“十字先生”“百字先生”“互教互学、共同提高”“能者教、缺者学”的扫盲运动。扫盲坚持“以民教民、能者为师”的原则,从回乡知识青年中择优选聘教师,充实教师队伍。但回乡知识青年有限,扫盲教师缺口很大,于是,各区每年都要举办半耕半读性质的师范学校,以“热炒热卖”的方式培养冬、春两季农村业余高小、初中教师。虽然,半耕半读师范学校是围绕农业生产开展识字教学,学习时间短,但是全县各地出现“千人教万人学,万人教全民学;学校如星星,遍野读书声”的风风火火扫盲新局面,半耕半读师范学校功不可没。“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扫盲工作被此起彼伏的政治运动所淹没,半耕半读的师范学校停办。
1971年,遵义师范在正安二中举办教学点。遵义地区教育局将招生指标下达到县,由县将招生指标下达区、社,由社、区层层推荐,县教育局批准,选送学生就读,学制两年。生源多数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开设政治、语文、小学语文教材与教法、数学、小学数学教材与教法、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理卫生、生物、教育学、心理学、音乐、美术、体育、教学实习等17门课程。1972年,正安、道真、绥阳三县联合在正安二中举办师范,招收来自三县的学生共125人,分2个班。学生由三县各区、社推荐,教育局审查批准入学。学制一年,毕业后回县分配。同年,正安一中附设师范班,招生56人。
1974年10月,在县城文昌阁创建正安师范学校,招收1个班。由县把招生指标分配到区,区再分到公社,由公社推荐,区初审后报县招生办批准录取。学生毕业后不包分配,实行“社来社去”,一律回原选送公社、大队,由社、队根据当地教师缺额情况,就近安排担任民办教师。因校舍窄小简陋,1975年秋迁至离县城2公里的楼台坝,当年招生50人。1977年,国家恢复招生考试制度,由省统一命题,县组织考试,地区招生办统一评卷录取初、高中毕业生50人,学制两年。是年,正安师范有教职工9人,其中专任教师5人。此后,每年通过预选、招生考试招收初、高中毕业生和部分民办教师。录取的初中生学习3年,高中生、民办教师学习2年。1978年,县委、县革委决定把正安师范办为县重点学校。因师范校舍破烂,照明和饮水困难,1979年迁至凤仪镇长远大队,借县委党校教室上课、办公,借用大队食堂作餐厅。是年,在校学生170人,教师16人,其中专任教师8人。这一时期,汇聚了汪晨光、汪文森、刘大林、刘柏林、席先智、刘华炎等一大批名师。此间,按教育部颁发《中等师范学校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规定,开设政治、语文(文选和写作、语文基础知识、小学语文教材教法)、数学(代数、几何、算术基础理论、小学算术教材教法)、物理、化学、生理卫生、历史、地理、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及体育教学法、音乐及音乐教学法、美术及美术教学法、教育实习等14门课程,采用人教版中师教材。1980年秋,县人民政府在凤仪镇桃园社区县教育局东侧新建正安师范学校(现特警队驻地)。学校占地面积10余亩,建二楼一底教学楼一栋,建筑面积1000余平方米。随后,逐年修建教师宿舍、学生宿舍、学生食堂、大礼堂、篮球场等。
1983年秋,遵义地区组织各县师范学校统考,正安师范文、理科平均成绩、单科成绩均名列前茅,受到地区教育局表彰。
1984年5月,遵义地区行署根据全国及全省师范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贯彻师范办学要“缩短战线,集中人力物力,保证质量”的指示,对全地区13个县(市)的师范学校实地考察后,决定调整师范学校布局,全遵义地区在遵义市(今汇川区)茅草铺、仁怀县、遵义县南北镇(今播州区)、凤冈县设立四所中等师范学校,学制三年,撤销其他县立师范学校。10月,正安师范举行建校10周年庆祝活动,时任县委书记程钢为师范建校10周年题词:“培育人才是师范教育最光荣的职责和最大贡献”。县人民政府县长吴强华题词:“加强师范教育,为发展正安经济多出人才”。
1985年,正安师范停止招收初中生毕业生。为提升教师学历,通过考试从在职教师中择优录取一个班学员41人,其中大部分是顶替或民办教师转正后未获得中师学历的公办教师,少部分是民办教师,学制两年。学员毕业享受中师学历待遇。
建国后的正安师范从1974开始举办,至1987年送走最后一批毕业生,共招生12期,培养小学教师846人。从20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中师毕业生由政府包分配,就业形势好,凡学习成绩好的农村初中毕业生,首选报考师范学校。师范毕业生大部分分到小学任教,少部分分到中学任教。师范学校教师部分调到遵义师范,部分调到正安三中。此后,每年报考师范的初中毕业生、民办教师多数被录取到遵义师范学校就读,部分到仁怀、南白、凤冈师范就读。但是,正安师范并没有完成她的历史使命,她将整合其教师、校舍、办学经验等教育资源,以全新的面目、顺应时代的方式为正安教育培养合格师资,弥补正安教育的短板。
1988年,正安师范更名为正安县教师进修学校。9月,针对全县初中英语教师严重短缺的现状,开办贵州广播电视大学正安县英语师范专科班,在正安县当年普通高考学生中按照分数从高到低招生35人,学制三年。开设哲学、中国革命史、简明现代汉语、综合英语、英语视听说、英语阅读、实用英语语法、实用英语语音、中学英语教学法、中学英语教材分析、心理学、教育学、思想品德、体育、外国文学、英语应用文写作、英美概论、文章选讲与写作等18门课程。由贵州电大录取,正安县教育局抽调县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任教。电大经费按国家大学经费规定编订预算审批下达,独立核算。学生入学前与县教育局签订定向分配合同,修业期满,经统考成绩合格后颁发贵州广播电视大学专科毕业证书,按定向合同分配到各中学任教,享受大专毕业生待遇。1990年,正安县教师进修学校正式挂牌贵州广播电视大学正安工作站(简称正安电大工作站),与县教师进修学校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有教职工15人,其中高级讲师3人,讲师、中学一级教师5人。是年,招收师范类英语专业学生24人。1994年,电大开设师范类汉语言文学、英语专业各1班,汉语言文学专业招生36人、英语专业招生31人,学制均为两年。汉语言文学专科班开设德育、哲学、中国革命史、简明中国古代史、现代汉语、文学概论、基础写作、现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语言学概论、外国文学、古代汉语、当代文学、教育学、心理学、书法、普通逻辑学、中学语文教学法、应用写作等19门课程,英语专业开设电大英语课程。1995年,在初中毕业生中招收中等师范专业1个班52人,1996年招收中等师范专业1个班48人,学制三年,开设中等师范课程,培养小学教师。学生修业期满成绩合格后颁发贵州广播电视大学附属中等专业学校毕业证书。
随着高等院校招生制度的改革,全国各地大学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不断升格,正安电大工作站的教育资源日渐捉襟见肘。1999年7月,正安电大工作站最后一批学生毕业离校。从1988至1999年11年里,正安电大工作站培养师范类大学专科毕业生126人,中专生100人。(注:为提升全县各行各业在职干部职工学历,正安电大工作站开展的函授教育在此不作赘述)。
进入21 世纪后,各地小学教师基本达到饱和。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由政府包分配的局面被打破。全县中小学所需教师通过设岗招考应往届大、中专毕业生补充。遵义市内的凤冈师范、仁怀师范并入当地中学;遵义师范、南白师范并入遵义师院,分别成为汇川分院、南白分院,升级为五年制专科师范学校,开设幼教专业,培养幼儿教师,纳入职业学校招生范畴。从2007年起,初中所缺教师通过国家特设岗位(简称“特岗”)招考师范院校本科毕业生补充,少数小学岗位招考专科毕业生补充。
正安“两基”(即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2004年通过省评估验收、2008年通过省复查验收后,全县教育从“普九”开始向普及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延伸。为满足全县学前教育师资需求,2010年,正安县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幼师专业,主要招收县内初中毕业生,少量招收县外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课程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必修课分为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学前教育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开设普通话、琴法、音乐、美术、舞蹈,学前教育专业课开设幼儿卫生学、幼儿心理学、教育学、文学、游戏、班级管理、健康活动指导、科学教育指导、社会教育指导、语言教育指导、美术教育指导、音乐教育指导等。2013年底,投资2.2亿的新职校竣工搬迁后,县职校在校内办起了幼儿园,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基地。同时,正安县中等职业学校还与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联合办学,开办五年制专科学前教育,开设政治思想与文化基础、艺术素养、教育理论与技能等课程。其中艺术素养开设钢琴基础、视唱练耳、幼儿歌曲弹唱、音乐、舞蹈、幼儿舞蹈创编、奥尔夫音乐教育、美术、玩具设计与制作等课程;教育理论与技能开设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学前儿童心理与发展、幼儿教育概论、学前儿童游戏、班级管理、文学、语言教育活动指导、科学教育活动指导、健康教育活动指导、社会教育活动指导、美术、音乐、环境创设、活动整合与指导、行为观察与指导等课程。选修课由学校确定,不少于10门。部分毕业生通过招考分配到全县各公办幼儿园任教,有的到县内外民办幼儿园就业,有的自行创业举办幼儿园。县职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正在不断引进校外资源,打造成强势专业。
正安师范教育,已历经119年,至今仍在进行,并焕发着强劲的青春活力。循着正安师范教育的轨迹,我们清晰的看到,因为“家底薄”,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固定的校舍和固定的师资队伍,差不多是“打一qiang换一个地方”。但是,她顺势而生,应时而歇,为正安教育事业的兴盛繁荣和健康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她在正安这块土地上走过的每个地方,越过的每一个时段,都镌刻着时代的印迹,都倾注着执政者关心教育、发展教育的智慧和心血。
转自:郑榆臻新浪博客
本网站资源来自互联网收集,仅供用于学习和交流,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原创内容除特殊说明外,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出处。
如有侵权、不妥之处,联系删除。 Email:master@gzz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