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酿酒故事

春节将至,腊月煮酒。

回味起格林老家的甜酒。

记得小时候,每逢春节客来,母亲烧一锅开水,合好汤元面粉,捏出小小的汤元,放到锅里,汤元快煮好,随从屋后的老坛子里舀一大碗甜酒,倒进锅里,屋子里一下子喷出浓浓的香甜味来。这种 “客客汤元”、“甜酒汤元”是农村接待客人的重要食品。颇有祝福客人“天天进宝、月月进财”的意思。全家人和客人一起,幸福地围在火炉边,享受着亲戚间的快乐。

甜酒的来历,时常听母亲说起那一则有趣的传说故事:从前,有一户人家,家境贫寒,母子俩相依为命,儿子外出做工。一天,儿子在帮人家做工时,地主给了他两只粽子当点心。儿子是个孝子,准备将这两只粽子留给母亲吃。他将粽子藏在田横头一棵老杨树的树洞里,并顺手扯来一把草盖住洞口。后来,天空突然下起雨来,为了躲雨,他走得匆忙,忘了取出粽子。隔了两天,当他去田横头树洞中取粽子时,发现那两只粽子已经被雨水浸成软呼呼的,用手一捏,里面滴出水来,而且透出一阵甜香味。粽子拿回家后,母亲一尝,觉得又香又甜,味道很特别,问儿子粽子边有没有放什么东西。儿子说只在上面盖了一层草。原来这是一种能促使米食发酵的酒药草。后来,他们就用这种草和粉作曲,酿制甜酒,一直流传了下来。

我们当地也有人会用药草制成曲药。五角到一元一包,很受卖。

母亲是位能干的女人,她会煮(做)酒。撮来十多斤糯米,用水浸泡半晌,又把它洌起来,放进大甑子里,烧上柴火,把糯米蒸成香喷喷的糯米饭,我们几个小孩子围着盛放糯米饭梢箕,直叫嘴馋。母亲为我们每人捏一个饭团,大家高高兴兴地吃着饭团,看母亲怎样煮甜酒。

待糯米饭差不多冷却,母亲便将买来的曲药拌在糯米饭里,将糯米饭装在木桶里。把木桶放在灶上的大锅里,锅里加些水,然后用破棉被将木桶梧住,每天加几把草在下面加热。一般两个“对桩”(从头天的某一时算起,到第二天的同一时刻称为一个“对桩”,即一整天),就可以发酵好。如果气温低,没有控制好温度,时间上就一些差异,酒味就不同了。

酒发好后,白花花的糯米变软变灰白的,有的则是红色的,揭开木桶,一股香味扑鼻而来。有人说,甜酒发出来是红的,就表示一家人全年红红火火,家庭幸幸福福。

母亲煮出的甜酒,经常都是红的。

这种酒,就是我们也常叫作醪糟酒。因为特甜,吃起来感觉不醉人,让人大胆地吃,最后才发现不知不觉中醉了。特别是贪吃的小孩子,总是把脸醉得红扑红扑的,看起来十分可爱。

醪糟酒,由于酒没有过滤,仍和粮食残渣一起,随着存入时间的延长,酒开始发黄,变得刺鼻、恶辣。如今的桐乡正安,家里有老年人仍做这种醪糟酒,那不过是年俗。节日喝酒,来一瓶正宗粮食瓶子酒,拉拉家常,享受过节的欢愉,那才是大家的期盼。

如今,桐乡酒业公司选址格林太平村建了个白酒生产基地,也许是我们太平村山青水秀可以生产出好酒吧!

作者:熊山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