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正安300“娘子军”

1987年2月25日,正安县大礼堂前的 操场上,鞭炮齐鸣,喇叭欢响。当年参与 送行的老人说,那场面,比正安历史上规 模最大的一次送兵还要壮观。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广东大大小小 的工厂开始遍地开花,一时间处处都在缺工人。而另一边的正安县,沉默着、落后着,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1985 年,时任正 安县委副书记的李国士,受贵州省委、省 政府派遣,到番禺挂职。发现当地劳动力 紧缺的情况后,就有了一个大胆想法:把 正安的富余劳动力输送到番禺来打工。

1986 年12月,广东番禺县和贵州正安县签订协议,由正安向番禺输出300名女青年做合同工。

一个月后,600 多人报名。县劳动服 务公司从中筛选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300人,整编成队。由县劳动局干部带队,组成了第一批正安劳务“娘子军”。 但对于这300 个从未出过远门的姑娘们来说,沿海炎热潮湿的生活环境,让大 家极不适应。饮食不同、语言不通,再加 上技术不熟练,收入低,女工们的日子不 好过。

两三个月后,最初的300人中,留在 番禺的只剩112人。当时,正安县关于此 事有各种议论蔓延,县委、县政府压力巨 大。面对流言,正安县逐级向上级反映情 况,此问题在省劳动局办公室上报的《情 况反映》上引起了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胡锦 涛同志的高度重视。

胡锦涛同志在批示中对正安县劳务输 出工作做了肯定和支持,正安县委、县政 府一班人顶住了压力,坚定了信心。省委书记的肯定和支持,给予正安莫 大的鼓励,县委及时派出工作组赶赴番禺, 解决问题。一个月后,随着劳动熟练程度的增加, 留下来的112 名女工工资大幅提高,最高达到了400 多元,最低也有100 多元。而 当时就连县里的干部工资也才65元。

从此,一传十,十传百。“走出一人, 带富一家,带动一个村”,劳务输出出现了 “滚雪球”效应。越来越多的正安农民老 乡将自己的兄弟姐妹、乡邻乡亲带上了打 工之路。1988 年,正安县当年向外转移就 业的农村劳动力达20 余万人。

1998 年后,自发地外出务工以每年约新增1万人的规模持续发展。一笔笔打工收入源源不断从全国各地寄回来。据正安县邮政局数据记载,2005 年,正安外出务工农民汇回的资金为4.5亿元。而当年,正安县地方财政收入仅有7773万元。历经30 年持续劳务输出,截至2017 年,正安外出务工人数为17.3万人左右,占全县总人口的24%,占劳动力数的 40%。 不只正安县,劳务经济已成为遵义农村的支柱产业之一。 常年外出务工的农民工,都有一个情怀——赚够了钱就回乡创业,就近和家乡 的人一起做点事情。国家提出了乡村振兴 战略,农村更美了,大伙儿创业的积极性 也越来越高。正安县委、县政府对返乡创 业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使得创业激情愈 发高涨。

50多岁的仡佬族妇女闫建平也是那300“娘子军”中的一员。在外打工10 余年,懂技术、会经营、有资本的她返乡创 业。目前开了6 个服装店,年销售收入达到400 多万元,还解决了当地40 余名妇女 的就业问题。

20世纪80 年代开始,在经济飞速发 展、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广东,这群来自贵 州遵义的劳务大军背负生活重担远离家 乡。他们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用无悔青 春书写属于自己的“春天的故事”;他们将 汗水挥洒在异乡,为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立 下汗马功劳。

(来源:《遵义记忆·七十年》)

相关文件下载地址
*该资源需回复评论后下载,马上去发表评论?
©下载资源版权归作者所有;本站所有资源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使用,请支持正版!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