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级文物青铜甬钟与錞釪

青铜甬钟和錞釪,是我县境内出土的代表时间最为久远的两件青铜器文物。

青铜甬钟,全称蟠螭纹青铜甬钟,1996年10月出土于杨兴乡新城村。经省博物馆专家鉴定,该钟春秋晚期至战国期间的宫廷乐器,属国家一级文物,现存省博物馆。我县尹珍博物馆陈列的为复制品。

该钟为直甬式,通高70厘米,甬中空。其甬高27.3厘米,壁厚0.5—0.7厘米。钟体下部三分之二处有凸形圆箍一道(即“旋”),箍下有纽(即“干”)。钟口为弧形,呈椭圆状。篆部有对称的三排枚,共36枚,并饰有羽状纹;箍部饰有变形散螭纹;纽部饰兽头纹;鼓部饰变形蟠螭纹。

錞釪,全称青铜虎纽錞釪。2002年6月2日出土于小雅镇中学施工场地。经上级文物专家鉴定,该器物为汉代中期打击乐器,系国家一级文物。现陈列于我县尹珍博物馆。

该錞釪为扁圆肩虎纽直口式,盘首椭圆,肩部突出,腹部向下收缩,作椭圆柱形,中空,体腔比例高,下口较直。高47厘米,重15公斤。肩扁圆,上端有较宽的唇边,顶饰一威武雄壮的立虎,虎腹处可作悬挂之用。器身完整,铜色青绿有光泽。

錞釪始于春秋时期,盛行于战国至东汉,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华南、西南地区。据史料记载,其与鼓配合,主要用于朝会、宴飨、祭祀和军事等方面。有的专家又认为,錞釪上的虎钮应与巴民族的历史传说有关,因为古代巴族崇拜白虎,白虎应当就是巴族的"图腾",所以錞釪应该是巴民族的特有乐器。

说到这两件珍贵文物,笔者不得不提到被誉为“文化使者”的原安场镇文化站站长周明鑫。青铜甬钟是被新城村的一位名叫胡明仲的乡土医生采药时,在一道断崖的隙缝中发现的。他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便当作废铜烂铁以200元的价格卖给了安场街上名叫任正明的锡匠。任正明同样也不知道这是何物,就找周明鑫验看。周明鑫是当地公认的文化人,一看就说这是古代文物,并向任正明讲了国家《文物法》的有关规定,动员他将其上交县文化部门,之后被省文物部门提走,现存放于省博物馆。无独有偶,錞釪在小雅镇中学施工场地被一位工人发现后,也被这位工人以200元的价格卖给了任正明。有了前一次的际遇,任正明立即告知周明鑫,周明鑫很快就与县文化局取得联系并表明了捐献意向。市、县文化局为此专门举行了隆重的文物捐献仪式,对他们两人主动保护并捐献珍贵文物的行为给予了公开表彰。

正是周明鑫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的职责和敏锐的文物保护意识,才使这两件珍贵的文物躲过了被损毁的危险,从而有了一个很好的归宿。

国家一级文物青铜甬钟与錞釪插图

(錞釪)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