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像光一样的诗词,句句铿锵有力!

图片

01

精感石没羽,岂云惮险艰。

此句出自唐代李白的《豫章行》。大意是,深感即便是箭矢射入石头,羽翼深埋,也绝不会言说惧怕。

李白写下此诗时,安史之乱犹未止歇,中原大地满目疮痍,人心惶惶。

李白行至豫章之地,目睹了新征士兵出征前,妻儿老小呼天抢地的悲怆场面。

受到震撼的李白挥毫写下了这首《豫章行》。

它不仅仅是诗,更是一曲悲歌。

一方面对出征的战士以及百姓的苦难,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另一方面又鼓励出征的战士勇敢地平叛战争,保家卫国。

文风上,李白一如既往的豪放洒脱,但在此诗中,豪放之中更添一份沉郁与悲壮。

“精感石没羽,岂云惮险艰”一句,李白以他独有的浪漫主义笔触,勾勒出一幅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英雄画卷。

让人仿佛看到一位位壮士,虽然面对战争残酷、艰难险阻,却心志坚如磐石,矢志不移!

 

图片

02

愿为出海月,不作归山云。

此句出自唐代贾岛的《卧疾走笔酬韩愈书问》。大意是,我渴望能像那出海的明月,自由地在天际遨游,而不是像归山的云朵,只能默默回归寂静。

早年的贾岛家境贫寒,因为生计无落,出家于北岳恒山。后与韩愈相识,在韩愈的劝说下,还俗备考科举。

贾岛在禅宗思想的影响下,其作品意境上常常充满禅意,空明澄澈,带有一种独特的清新之感。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年份不详,但是在一次贾岛因病长期卧床的期间所做。

当时,贾岛收到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前辈兼好友的来信,深受感动,遂在病榻上提笔疾书,以此诗回赠。

其中这句“愿为出海月,不作归山云”,是他向好友吐露的心声。

"我身陷病榻,却仍向往着能够如出海明月般照亮四方,有所作为,不甘于平凡和隐退的生活。"

此句风格凝练而寓意深远,不仅透露出了贾岛内心积极向上、不甘平庸的人生志向,也反映出了唐代士人普遍存在的积极入世精神。

 

图片

03

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

此句出自清代龚自珍的《自春徂秋偶有所触拉杂书之漫不诠次得十五首·其一》。大意是,倘若连自己的心都战胜不了,又怎能战胜广袤无垠的苍穹呢?

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国势已逐渐衰微,龚自珍却以其敏锐的洞察力与深刻的思考,挥洒笔墨,留下了诸多传世佳作。

《自春徂秋偶有所触拉杂书之漫不诠次得十五首》便是他于道光七年(1827)创作的一组诗。

时年36岁的龚自珍,正值壮年,心怀天下,眼见时局,心中激荡着无尽的感慨。

其诗中展现了他思想中与天地万物相搏斗,试图在纷扰的世界中,寻找真理与自我力量的决心。

在人生的棋局上,我们看似与他人交战,实则每一步亦是不断与自我对弈。

真正的胜利始于内心,如果连自身的弱点、欲望与迷茫都不能克服,还何谈战胜外界的困难与挑战呢?

图丨插画师Evilrose文丨Evilrose,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