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子花开处,尽是桑梓情
有一种情感,是我们终其一生也无法割舍的,那便是乡愁。
每个人心底都有一个故乡。故乡,在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模样。
可如果要让我描述我家乡的具体模样,我会感觉有些窘迫。
因为我的家乡在黔北老区,遵义市正安县小雅镇。镇名为小雅,也确有雅致之处。春天时分,山上杏花、桃花、桐子花、槐花花开似火,漫山遍野,胜似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秋季来临时,山中核桃、板栗、柿子、山楂、梨子等果子成熟,香气四溢,让人垂涎欲滴。
然而家乡风景虽好,地理位置实在过于偏远,且四面环山,地势崎岖跌宕,唯有一条曲折的泥泞小路连贯着周边的山山水水,所以历来交通不便、物质极其匮乏。
小时候听长辈们说,以前人们吃的米面油和其它生活物质都要翻山越岭,靠人拉小车推。到县城则需要起个大早,天黑了才能赶回来。庄稼地里的收成完全是望天收。每逢年景不好时,吃了上顿没有下顿。衣服大的穿了小的穿,补丁叠补丁,吃水则靠人力一担一担从山下的水库里往家挑。
我是幸运的。在我成长记忆里,老家已不再那么贫瘠,家家温饱无虞。村里镇上实现了一线通,装上了电灯电话……但无论怎么去描绘,与外面世界相比,老家的贫穷衰弱是不争事实,这也是我们所有在外拼搏的小雅人心中的一个永远伤疤。
就在尚且为自己前途命运苦苦打拼之时,突然间,我看到了《桐子坪日记》这本书。
作者是母校遵义职院的王永生老师。他曾于2018年—2021年在正安县小雅镇桐子坪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书里没有任何华丽金句、深奥哲理,只有一个个朴实的扶贫事迹,一个个细碎的家乡故事
可我仍旧被震撼住了。
尤其听家乡人说,王永生老师是顶着刚结婚生子,父母又患重病的重重压力,毅然选择到我老家开展扶贫工时,我更为敬佩。
勇士哉!
穷山恶水,何以绸缪?唯有披荆斩棘,铿锵直行尔。
就在王永生老师短短三年的履职期间,他为我的老家山区修建公路约7公里,为村里开山通水、构建药品仓库,还开办了薯条加工企业,给家乡的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最为感慨的是,王永生老师还利用遵义职院的帮扶优势,邀请专家教授进来开办专题培训班,对家乡群众进行思想教育和经济作物种植技能培训,共培训学员3000余人次。改变了部分群众“争当贫困户”“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的落后思想,为扶持家乡经济腾飞汇聚了众多助力。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这句诗最能彰显王永生老师作为共产党员一心为民的炙热初心,体现他扎根山区,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
辛勤劳作必有丰硕收获。2019年底,我的家乡实现了整村脱贫摘帽、贫困人口全部清零。现在全村已实现水、电、路、讯、房等设施保障全覆盖,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经济发展也是蒸蒸日上。
我们应该感谢遇到这么一个好时代,赶上了好政策,更应该感谢王永生老师,一个卓越不凡的领路人。
也许终有那么一天,故乡只是心中的一个记忆片段,但那里的山依旧,那里的水长流,为那里付出了青春热血的英雄永远都在,而且会随着土地孕育的生命会一直延续下去。
桐子花开处,尽是桑梓情。向驻村人致敬!
(作者冯森宝,系遵义职院2016届毕业生,渡口文学社社友,正安县小雅镇东山村人,现在仁怀工作)
转自:不再驻村的日记公众号
本网站资源来自互联网收集,仅供用于学习和交流,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原创内容除特殊说明外,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出处。
如有侵权、不妥之处,联系删除。 Email:master@gzz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