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安偏僻山沟里的古代摩崖造像
核心提示:
正安县偏僻的龙塘沟,是众多户外运动者喜爱穿越的线路之一,但这里最引人瞩目的,是一处崖壁上色泽鲜艳的摩崖造像。
这些造像,猜测为明清时期形成,或与古盐道有关。
贵州省境内,摩崖造像并不多见。龙塘沟摩崖造像,或可为研究提供样本。
5月28日至29日,记者随正安县文物工作者前往龙塘沟,对该摩崖造像再调查。
A:溪畔崖壁上 有彩绘造像
从正安县流渡镇白花村的一个村民组沿着溪流逆水而上,步行约40多分钟,抵达濯水潭。龙塘沟摩崖造像,位于濯水潭左侧上方的崖壁上,目测与溪流的垂直高度约50米。
龙塘沟摩崖造像,共有三个点,总面积约270平方米,尤以中间的一个点规模最大。在这个点上,现存完整的佛像约有8尊,内容包括持法器的佛像和龙头,以及一尊酷似猪八戒的完整造像,和一尊疑似孙悟空的残像等,此外还有缺失了不同部位的佛像10多尊。
左侧的造像,能看到的大小佛像有19尊。该区域与中间造像存有“隔断”。但这个“隔断”,是以一尊缺失上半身的莲花座佛像,以及一个基本完整的狮子,还有两根约半米高的天然钟乳石柱为界。
右侧几十米外,一处钟乳石发育较好的崖壁下,不见佛像,但在钙华岩壁的青苔之下,能看到些许鲜艳的彩绘图案。
一些游记称,龙塘沟摩崖造像,有100多尊佛像。但文物部门大致清点后认为,崖壁上可辨的造像,约为50多尊。这里所有造像,均为彩绘造像。尚存完整造像个头最大的目测高约1米多,最小高约40厘米。同一崖壁上,造像间的空隙,均有祥云、佛光状的彩绘图案。
有意思的是,造像所处的崖壁右前方,隔着溪流的一座山峰顶部,自然形成了一个穿洞。沟口的村民说,夕阳西下时,阳光透过穿洞,刚好照射到造像崖壁上。
此外,根据遗留在崖壁上楔眼、狭小平台,以及散落林地中的碎瓦片等痕迹分析,早期的龙塘沟摩崖造像,曾建有木构建筑,为佛像和彩绘图案遮风避雨。
B:色彩依然鲜亮 或经百年风雨
早年,文物部门曾对龙塘沟摩崖造像简单调查。但造像多位于崖壁上部,条件有限,加上崖壁底部石坎上也有大量彩绘,不便攀爬,无法抵近。
调查发现,造像使用的材料是较为传统的糯米浆加石灰等。上色和彩绘则采用天然的植物和矿物原料,色泽鲜亮。正安县文物管理所所长田茂国说,糯米加石灰粘合,是中国传统建筑工艺,可使建筑坚固、耐久。有的工匠,还会加入蛋清,以增强灰浆效果。
造像外表的“瓷感”由何而来?遵义市文物保护与研究所所长助理何烨认为,这些塑像的外表可能涂抹过白泥。而白泥是烧造瓷器的重要原料。
不过,因长期暴露于自然,加上早年的破坏,很多残缺的造像,在风雨侵袭下,灰块脱落。崖壁下以及树丛中,随处可见脱落下来的灰块,有的比成人拳头还大,不少彩绘图案褪色严重,甚至缺失。
C: 崖壁造像 或与古盐道有关
摩崖造像在贵州并不多见。如此规模的摩崖造像,具有较高研究样本价值。
那么?地处深山的龙塘沟,又无人烟,是谁在崖壁上创作了这些造像?目的又是什么?
在流渡镇及毗邻的市坪镇,关于龙塘沟造像较广泛的传说称:早先在市坪有个吴姓樵夫,家里有双眼失明的老母。一天进山砍柴,樵夫在濯水潭看到了观音影像,便说“你若是真观音,就让我母亲的眼睛复明,我为你多塑金身”。当天回家,母亲竟已复明,做好了饭菜等他归来。吴樵夫认为,他遇到了真观音,因此便开始四方化缘,在濯水潭的崖壁上造像。
但这是一个神话传说。文物工作者则把龙塘沟摩崖造像,与曾经穿过龙塘沟峡谷的古盐道结合起来。
龙塘沟外的流渡镇新桥村,清代的古桥四会桥碑文记载:“思南府狭铜仁印江等地,下渝蜀古盐道之桥……”。据称,清代,川、渝过来的盐茶道经过这里,通往印江等地,进入湖南,最后到达广西。
碑文证实了该区域古盐道的存在。
龙塘沟盐道仍有迹可循。正安县的文物工作者们,在摩崖造像下方濯水潭边上,找到了一段长约30米的石板道,上面清晰地留有背杵窝。
文物工作者认为,龙塘沟摩崖造像应是盐道遗存。“往市坪方向的话,从濯水潭开始就要爬坡,这里很可能是一个休息点。”田茂国说,昔日盐道艰辛。摩崖造像可能是人们为求盐道平安,开凿塑像形成。
一些人认为,根据工艺和形制分析,造像的形成年代,或在明代。另一些人则认为,造像形成的年代,可能是在清代。
来源:贵阳晚报 作者:黄黔华 发布于2019年
本网站资源来自互联网收集,仅供用于学习和交流,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原创内容除特殊说明外,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出处。
如有侵权、不妥之处,联系删除。 Email:master@gzz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