旦坪字库——正安东南边陲文化的发祥地
字库碑文
祥云寺“字库”是旦坪文化的标志,又是正安东南边陲文化的发祥地。“字库”建于清朝龙飞道光玖年,已丑岁。建在旦坪祥云寺的山门下面,离祥云寺不足一百米。外型是一座八角,五楼的文化宝塔。其建造工艺非常精致,建造格局古老而完美,宏伟壮观,具有古文化的风格。壁面上雕有八洞神仙,十八罗汉像。塔高三丈左右,底部阔一丈左右,是建在一座名曰宽心桥的桥东头,也是在旦坪的东大门要道上,和祥云寺一脉相承,有着不可分割的连带关系,建造意义和具体历史年代,有修建字序小引为据。
建修字序小引:
尝闻苍颉圣人,制字两粟来韵,上天点画,时象既成,悲号闻于夜鬼,不知一字千金之重,万古昭然而屏糊,窗之经见而显应,然遍颐当世,一粟片资之末,往往失则之求,六经字纸之文,岂知埋字纸五世登科,赐金善之,善根非浅,葬字纸而一身显贵。之材,之种福有由,是字因宜情然,今有正务壤接。祥云寺者:丈人鬓业之区,字纸凑秋之所矣。素体情字之典,难人人弗若,修化字之炉,男为功以故,玄念多年,无奈独立难支,赞蒙仁人,伸士多人,共出囊内金钱,不惜有余珍宝,庶乎文教根兴,不负帝君惜字一千延寿一纪之明训矣。
领首人:周光仁,周应田,周顺德,郑非梁。建于龙飞道光玖年,已丑岁,仲冬。
“字库”是化字之炉,建成之后,凡一字,片纸,即所有文字性书本,纸杂,一概不能乱扔,乱丢,必须收集起来,集中在字库里面火化,故名曰字库。
“字库”是收集字纸之库,是焚烧字,纸之炉,又是地方文化的历史渊源。字库和祥云寺,是紧密相关的,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文化连代关系。
“祥云寺”是正安东南边陲较为完整的具有文化传统的古庙。建造格局,古朴,完美而壮观。建于清朝咸丰年间,座落在旦坪正东面的深沟子边沿上。祥云寺分上殿,下殿,两边有耳房,中间是青石天井。从下殿到上殿,靠两边耳房处,各有十二步石梯而上,正殿厅堂是青石板地面,中间有两根盘龙亮柱,二台两边各有石狮子一个,佛像,僧人一应俱全。寺之周边围绕着四十八根参天古柏和很多杂木。将寺院紧紧地环抱其中,把整个寺院严严地遮护在树荫之下。日不能照窗,雨不能湿地,使外:不入山门者,不能直观其院景。使内:不跨山门者,不能燎望周边之山水也。跨进山门后,便闻轻幽的朗朗诵经之声,和咚咚的木鱼敲响声,别无闲杂喧嚣。给人一种清闲幽静的感觉,使人心旷神怡,如登仙境。
那几十根参天古柏,于五八年遭一次特大的暴风雨吹断了十几根。奇怪的是当天晚上在寺内放电影,看电影的人很多,突然狂风大着,雷雨交加,大树纷纷倒下,又是漆黑一团,伸手不见五指。然而居然没有打坏房子,更可喜的是连一个人都没有受伤。只听寺内,寺外乌烟瘴气,喊爹叫娘之声不绝于耳。千多人在寺内看电影,却毫发未损,一个未伤。外面却有人被卷出几十米的,也有房盖被全部揭开,卷到几十米外的,真是狂风大着,雷雨交加,可说是当地百年未见的风暴。然而寺内却无一人受伤,无片瓦受损。这就是祥云寺的神奇,“祥云寺”有祥云护卫,有神灵保佑。而今只剩下最后一根古柏,乃是省,市级林业单位挂号的古树,于二00九年才干枯死亡。
至今几十根参天古柏和祥云寺的旧貌已荡然无存。后人将无法考证,变成了历史的传说。祥云寺还有一丘大田,名叫字库大田,是祥云寺的庙产。在那字库大田里曾有一根巨大的天然石笋,那石笋高三丈多,根部大一丈多,是旦坪的古代风水之最。主旦坪多出名人举子。旦坪在明清两代就出了十个进士,三个武举。有旦坪十进士之誉称。后将石笋的石头开来做祥云寺的围墙,用字库塔代替石笋,以配风水,传承历史。
在一九三七年前夕,周圣泽先生在寺内办起了正安东南边陲唯一的一间学校,当时在周边几十里都没有学校,故堪称正安东南边陲文化的发祥地。该校很快的发展和扩大。加之申修志等几位先生的认真负责,教学质量和校风都很好影响极宽,远近闻名。于是周边几十里,即中观晏溪,务川当阳,珍珠,上坝,道真石桥,大坪,格林等四面八方都有人前来就读,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他们把文化的种籽传播到四面八方,这就是旦坪祥云寺,字库文化的起源即旦坪文化的渊源,而源远流长。
现在己发展成了九年制的正规中心学校。有从一至九年级二十多个正规班级,有具专科和高等知识的公办教师三四十人,有学生人数一千左右,每年都要培育出一大批优秀的中高等考生。
正安县班竹乡旦坪村:刘朝明撰稿 校正:冯建勇
本网站资源来自互联网收集,仅供用于学习和交流,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原创内容除特殊说明外,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出处。
如有侵权、不妥之处,联系删除。 Email:master@gzz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