俭坪祝家坪民族村寨
2014年2月12日中午祝家坪之行......
一、祝家坪民族文化村寨概况
祝家坪民族文化村寨位于正安县俭坪乡合作村繁荣村民组。祝家坪寨子坐落于坝子东北侧斜坡间一带,呈散状分布,寨子分布线依凤山从垭口处至芙蓉江岸永兴寨,祝家坪村寨居住户数112户,总人口470人。民族有苗族、仡佬族、布依族、土家族、哈尼族、白族等少数民族,村寨仡佬族人口占75%。
祝家坪距俭坪乡政府驻地18公里,村寨地处天楼山北支脉的白鱼山脚当坝坝子。坝子为斜坡平台,呈梯形,从茶堡(坝中的一个小山堡名)往东西方向依次延伸,东抵凤尾山尾端,西至永兴崖口一带。
祝家坪地形总格局三面环山,北有凤山、木杨巷山、仙马脚山;东有天楼山、白鱼山、凤尾山;南有马鞍山、团山堡、象鼻吊水山、狮子岭岗、驼背熊山。祝家坪又三面临水,三面之水环绕祝家坪一带,形如未封口的“口”字,正前为芙蓉江,永兴崖口虎视;左面马溪河从白鱼山老龙洞源头,经寨子对面象鼻吊水山汇入芙蓉江;右面杨屋基沟水系从天楼山古峰洞源头,流经雄蝗沟至凤山脚注入小溪汇入芙蓉江。
祝家坪的交通古时主要是通往铜仁、思南等地的盐道,其道从正安州城东南路经两河渡口、马溪河渡口至永兴寨后至米粮渡、流渡、谢坝达凤冈马头山和湄潭永兴;又正安州东南路经洋渡到祝家坪又经独龙塘、晏溪至思南。今至祝家坪的道路,一条从正安城东门6.5公里到俭坪乡驻地为柏油公路,现新修207省道从俭坪乡二河口直到乡驻地对面,中间仅芙蓉江之隔。到祝家坪从乡驻地为18公里的乡村公路;另一条至祝家坪的路从207省道和溪路口分路1.5公里到良坎电站后,由芙蓉江水路不到10分钟时间即可达祝家坪永兴崖脚,在崖脚从以前的古盐栈道至祝家坪寨子。两条道路中,从正安城出发,良坎电站水路30分钟可达祝家坪,从俭坪陆路需90分钟才可到达。
二、历史演变
祝家坪之地名源于古时祝氏居住之故,唐以前为土人世居之地。宋代,曾有祝氏在此住居。明代,李、吴二姓率族系迁居落业祝家坪后,因族系势力,祝氏被迫迁徙他处,现村寨中居住的族姓以李、吴二姓为大姓,其余的廖、王、田、陈、张等族姓均系后期迁徙至此的。
唐贞观十六年播州置芙蓉县,芙蓉县城在今流渡镇古城村,与祝家坪仅天楼山、鸡公崖二屏障相隔,此时祝家坪属芙蓉县旧地。宋废芙蓉县,珍州辖地兼芙蓉县旧地,元、明时期与正安同属真安州。清代,俭坪地域属绥阳插花地,清光绪三十一年又划入正安所辖。
祝家坪寨子建筑与李姓家族在祝家坪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明代,李姓家族迁徙至祝家坪地,开垦荒地,修筑水堰,引古峰洞之水至坝上灌溉良田,后李姓便又在白鱼山老龙洞等几个洞内炼硝,加之属古道,其炼制的硝与商人交换,至此李姓家族兴旺发达,分房居之,才形成如今的祝家坪寨子。
三、祝家坪民族文化村寨发展现状
祝家坪民族文化村寨原貌基本保存完好,但部分建筑由于年久失修或遭受人为因素的破坏,也同样受到一定程度的损毁。
寨中的营寨房建筑,它实际上就是屯堡建筑的缩影,如今整体原貌基本保存,寨墙部分地段受损较为严重,寨内吊脚楼建筑需大部分保存完整,但腐蚀严重,相比之下,木子寨的营寨房较永兴寨保存要好得多。三合院建筑大部分保存较好,部分围墙及朝门被损或毁,缕空花窗保留了部分,人为损毁也较严重。印子屋建筑保存较好,仅少许原状被改建,稍加恢复即可呈现原貌。古盐栈道保留完好有2000米左右,其余的大部分受损。字库塔及牌楼石刻墓葬群、祝家坪民族村寨建筑多系清代时期建筑,其建筑为民族传统吊脚楼风格,建造就坡面地形相叠、错落而建,以坡面形成上下两级屋基,在保持楼居的传统下,充分利用斜坡地形将楼房与平房结为一体,形成前半部是架空的楼房,后半部是接地的平房。
四、主要特点
1、寨中建筑种类繁多,建造奇特,保存完好,工艺精湛。
总体归纳寨中建筑,分之为三类:
三合院类。寨中的此类建筑一般由正堂、两厢、天井、朝门等组成,墙体普遍采用青石条筑至三分之二高度时,再用砖砌筑,形制有转角吊脚楼、下天吊脚楼、厢房吊脚楼、环房吊脚楼和地脚楼,正堂三开间或五开间,前檐设走廊,板壁上窗棂采用缕空雕或浅浮雕装饰,室内一般用木板壁隔置,建地脚楼住房;两厢多为厢房吊脚楼或转角吊脚楼,二层、三层不等,底层住牲畜,楼上住人或堆放粮物,在伸出的走廊沿边安置美人靠;天井用青石板铺墁,朝门有垂花朝门、石拱朝门及石柱朝门三种,一栋房一般设一个全木架结构垂花朝门或二个大小石朝门,大朝门建在房子正侧面或厢房底层外侧,然后从朝门处接筑围墙封闭,小朝门建在正堂前檐走廊两侧环房,多为石条柱朝门。
印子屋类建筑。印子屋建筑外用砖石在四周砌筑高大的硬山顶维护墙,内为全木架结构,系方正四合院,上盖青瓦,中设青石铺墁四方形天井,其形酷似一颗印,故称“印子屋”。印子屋大门在维护墙中开石拱朝门,进门两侧建二层吊脚楼建筑,二层从天井至,较天井稍高,该建筑颇为宏伟气派,系吊脚楼与印子屋式建筑相结合的一种独特体系,并具有防御功能。
营寨房类建筑。营寨房形如保垒,其功能主要是防御作用,营寨营墙沿自然山体一周砌筑,高大而坚实,犹如城墙一般,墙上设有垛口、嘹望口及炮台等防御设施,营内建筑按地形依势而建,其建筑为全木结构,有下天吊脚楼,单体吊脚楼,转角吊脚楼和平房等。
2、寨中文化遗产丰富。
周边留存有与其相关的文物古迹字库塔(清代)、风雨桥(清代)、山王庙(清代)、白鱼山白鱼庙遗址(明代)、古栈道(明代)、古堰渠(清代)及碑记(清代)、牌楼墓葬群(清代~民国)、炼硝遗址(明代~清代)等文化遗存。
村寨建筑总面积30100平方米,其中营寨房二处,占地面积3800平方米;印子屋一处,占地面积1060平方米;三合院建筑共47处,占地面积25240平方米。炼硝遗址二处,占地面积4150平方米。墓葬群,墓葬总数27处,其中牌楼石刻墓葬15处。年代为清乾隆至民国二十三年。民国墓葬三处,其余均为清代墓葬。民族桥梁1处,占地面积120平方米。字库塔1处,占地面积40平方米。古堰渠碑1通,占地面积15平方米,古堰渠1处,长度3公里,占地面积12015平方米。古栈道1处,长度2公里。古寺庙遗址1处,占地面积450平方米。
炼硝遗址、风雨桥保存完好。寺庙建筑在早年被毁,今残基仍存。
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完好,至今流传。
寨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仡佬族哭嫁歌、薅草打闹歌、婚俗和丧俗、建房习俗、仡佬族五马棋以及花灯戏、马马灯、傩戏等。其中傩戏、哭嫁歌、薅草打闹歌、五马棋等已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婚俗、丧俗、马马灯、建房习俗、花灯戏等已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在民间仍广泛流传。
五、思考与建议
1、将祝家坪民族文化村寨的建设与保护纳入规划,划定保护区域,落实保护措施。
2、加强环境整治,改善村民住居环境。
3、对古建筑、古城堡、民族风雨桥等修缮保护。
4、恢复马溪寺(该寺是古代少数民族每年祭祀等集中活动的地方)。
5、与发展乡村旅游、民族特色旅游相结合,立项开发、引资开发进行开发。
6、恢复本民族身份,以及制定少数民族特殊政策,恢复、保护、发展本民族语言。
7、保护、发展、弘扬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修建民族文化娱乐、培训、展演场所,组建专门机构(队伍)开展培训、训练,加大民族村寨资金投入,培育经济产业支柱,稳定增长农民收入。
六、保护开发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附加、新增建筑物与构筑物影响村寨原有的风貌 ,村寨与周边生态环境未达到协调统一。
2、寺庙建筑在早年被毁,现只存残基,恢复难度较大。
3、祝家坪村寨古建筑群属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调查录入文物,目前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未划定,保护标志未竖立,保护措施不到位。
4、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大量农民青年外出,没有学习、发展留存至今的如仡佬族哭嫁歌、薅草打闹歌、婚俗和丧俗、建房习俗、仡佬族五马棋以及花灯戏、马马灯、傩戏等民族特色文化的心思和理念。
5、由于群众素质的差异,对保护、传承、发扬民族特色文化认同不一致,难以形成统一。
6、俭坪乡党委、政府及村建部门对祝家坪村寨古建筑群纳入了保护,寨内控制其它新增新建建筑物,尽量保持村寨的完整性和整体性,但受财力、精力等的影响,明显势单力薄。
作者:郑磊
寨子
石碑
风雨桥
亭里的傩神
风雨桥远景
转自:正安论坛
本网站资源来自互联网收集,仅供用于学习和交流,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原创内容除特殊说明外,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出处。
如有侵权、不妥之处,联系删除。 Email:master@gzz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