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安祝家坪:古寨印象

题记:早春二月,访古于正安之野。天楼山北麓,油菜花浪裹挟着青石盐渍的气息,引我们踏入祝家坪的时空褶皱。

这里是砖石写就的史书:道光十三年(1833年)的印子屋方正如玺,瞭望口森然,檐廊木雕花窗棂半朽。古盐道青石沁润苔痕,盐粒与汗水的记忆蛰伏石缝。三合院垂花门彩绘未褪,“八”字门框内,木刻瓜瓞纹绵延。字库塔孑立花海。永清崖营堡寨残垣赤金斑驳,垛口野蒿探向芙蓉江,昔年狼烟烽火,皆付渔舟一棹春水。

此地一砖一瓦,皆镌刻着清时匠人的体温,盐道的喘息,以及李氏族人“修房治业”的执念。时光在此坍缩为具象:是雕花窗棂的蛛网,是神龛积灰的温热,是古建筑群与山河相守的缄默史诗。

11106.png

3月13日拍摄的芙蓉江镇合作村祝家坪古寨一景。

青石巷里,斑驳的石墙静默如斯,大块青石被岁月啃噬出沟壑,像老人额间的褶皱,藏着几百年未说的故事。指尖划过石缝,冰凉触感刺入掌心,仿佛摸到了道光年间的风霜——那时,李永泰用砖石一块块垒成“印子屋”,方正如印,镇守一方烟火。将近两百年了,石墙依旧冷硬如铁,唯有门楣上的雕花木窗,被时光摩挲得温润,镂空处漏下的光影,依稀映着旧日匠人的凿痕。

图片1.png

3月13日拍摄的芙蓉江镇合作村祝家坪古寨里的青石巷。

图片2.png

3月13日拍摄的芙蓉江镇合作村祝家坪印子屋一角。

踏上古盐道,青石板在脚下轻响,叮咚如磬。这声音曾与马帮铜铃、挑夫喘息一同织成乐章,从正安州蜿蜒至思南府,盐粒在竹篓中沙沙作响,汗水滴落,渗入石缝,凝成一条沉默的溪流。而今石阶寂寥,唯有春风翻动道旁野草,似在低语昔日的熙攘。

图片3.png

3月19日拍摄的芙蓉江镇合作村祝家坪古村落里的古盐道。

拐进小园三合院,“八”字垂花山门上的彩绘花草色彩依旧,似在述说院主人曾经的辉煌。院中人家木门紧闭,大概是外出了以求生计。春联还未褪色,嵌有喜字的灯笼亦红得倔强。木雕花窗镂空技艺精湛,窗棂上卷着蛛网,却仍能窥见当年匠人的巧思——刀锋游走处,是龙凤祥云,是瓜瓞绵绵。一阵风过,檐角铜铃叮当,恍若旧时新娘的环佩轻摇。

图片4.png

3月19日,在芙蓉江镇合作村祝家坪,村民走过小园三合院山门。

图片5.png

3月19日拍摄的芙蓉江镇合作村祝家坪小园三合院内一角。

大井湾天井里,一位老人在切青菜头,刀刃起落,脆响声声,引得母鸡带着一群小鸡咯咯觅食。“晒干了就是盐菜,香得很!”她将切好的菜片铺在竹匾上,亮闪闪的,像摊开一片春阳。屋顶青烟袅袅,氤氲着温热的人间烟火。

图片6.png

3月19日,在芙蓉江镇合作村祝家坪大井湾三合院,一位老人在切青菜头,用于制作盐菜。

图片7.png

3月19日,在芙蓉江镇合作村祝家坪大井湾三合院,一位老人背着柴禾回家。

穿过油菜花田,字库塔孑然立于金黄的浪涛中。六棱塔身披着白灰,如一支未蘸墨的笔,指向天楼山的青峦。光绪年的碑文清晰如昨,“字库”二字仍嵌在青花碎瓷里,熠熠生辉。当年焚字的青烟早已散尽,唯余春风卷着落花坠入塔腹。农人四季劳作,与塔身的影子叠在一处——当字纸化作春泥渗入土壤,秧苗便在墨香浸润的垄亩间返青,这是大地亘古的仪式,亦是万物轮回的偈语。

图片8.png

3月19日拍摄的芙蓉江镇合作村祝家坪字库塔。

暮色将至,登上永清崖寨墙。残阳将石垣染成金色,裂缝中钻出几茎野草,在风里颤巍巍地招摇。脚下芙蓉江如碧绸铺展,倒映着对岸鲁家岩的剪影——当年狼烟四起,两寨烽火相望;而今一汪春水,只漾着归舟的橹声。寨墙蜿蜒如龙,龙脊上立着的人,成了历史与山河之间,一粒微小的尘埃。

图片9.png

3月19日拍摄的芙蓉江镇合作村祝家坪永清崖营堡寨城墙和芙蓉江一景。

图片10.png

3月19日拍摄的芙蓉江镇合作村祝家坪永清崖营堡寨城墙。

图片11.png

3月19日拍摄的芙蓉江镇合作村祝家坪永清崖营堡寨城墙和芙蓉江一景。

夜色弥漫时,印子屋窗棂透出暖黄灯火,恍若李永泰挑着油灯巡看寨子的夜晚。天井石缝里,新发的车前草轻触道光年的砖痕,将两百载光阴悄然缝入古寨的肌理。营堡寨墙根的蟋蟀将夜色演奏成乐曲,随风掠过三层字库塔的葫芦宝顶,将光绪年间的灰烬与油菜花香,一并卷入了天楼山的雾霭中。

(注:祝家坪古建筑群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芙蓉江镇合作村,建于清代道光十三年至同治二年(1833年—1863年),有印子屋,三合院,字库塔,营堡寨,古盐道等古建筑,保存完好,2015年获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

正安融媒  赵永章  骆静  王颖  张婷婷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