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很在乎你——正安的原生态

用这么一首流行音乐做标题,倒也挺贴心境

去年10月回家办护照,走了一趟故乡(新模平原村,太过偏僻应该无几人知晓),甚感凄凉。由于多数年轻人读书的读书,外出的外出,留在家里的都是些老年与小孩,一个村庄几十户人家,而算得上是劳动力的真的一只手能数的过来,几乎家家闭门,我不知道这种农村的情形是不是在其他村落也是。

就说正安县城吧,其实也没几个人影,一个人在街上走一圈,感觉也是那么冷清。回想10年前在那里读书时,还是相当热闹的。

从这个角度打开话题,倒不是想煽情,更不是想愤青,说实话,作为这样的交通不便的山里人家,无论是谁来执政,也许都是没多大办法的。喜欢跑的都外出了,留在家里的就自然没几个了,有时甚是感激家里的同学玩伴,回去能聚一下,有什么事需要帮助办一下的一个电话就搞定,倒也方便很多。

说实话,蛮在乎贵州的原生态的,也蛮喜欢那种原生态的生活,就像每次回家,都要吃正安的羊肉粉,还是那么正宗,感觉是世界上最美的了,还有正安的米皮,当然还有最喜欢的,那就是老家的扎耳根炒肉,贵阳的酸汤火锅----------,都是正安人,说到这些自然就都知道的。正安的山山水水是那么的熟悉,从老家新模乌家平原到正安,大约是40多公里,记得那时读高中,有时没有做大巴的车钱,于是一帮同学就走路回家,过鱼塘,穿格林,上朝阳,翻九道拐,上茶山,出新模,下乌家,一路高歌,一路欢跳,无数次,我们曾头顶骄阳,也曾披星戴月,穿越来回于乌家到正安的路上,而且多是走山路,一是山路近,另外说实话,我很真喜欢山路那种亲近大自然的感觉,虽然当初有时感觉委屈,可现在想起来啊,那是多么的浪漫,那些身影那些欢声那些歌唱,如果可能,我多想再来一次,可是现在很难了,当初的那群伙伴都也闯荡四方,要聚一起实不太容易。不管怎么说,好想念家里的扎耳根炒腊肉的----------

有时回想起老家的年轻人外出,留下孤老年幼之人在老家,这种凄凉感觉,我担心这样下去,由于人们都越来越往交通方便的地方迁移,或是往经济发达的地方搬迁,是否有一天,那些原生态的农村,那种原生态的农业耕作方式,那种原生态的生活形态,是否有一天慢慢消失呢?这种担心也不是不可能,当然可能除了这种情感的眷念,也少有几个人担心。不过我想啊,如果人们要是就在老家也能赚外面同样或更多的钱,能过上更好的生活,也许这种迁移是不会发生的。有时候就想啊,看着现在老家农民的困境生活,看着那么多荒芜了的山野田地,这些山川田地其实都是可以生出黄金的,而现在就这么荒芜了。有时在想是否有一种产业能把这些荒芜的山地都用起来呢,是否有一种方式把农民的产品买的更好,让农民即使在这山里也能过上比外面更好的生活呢?其实现在外面的农民工业并不都过的很好的,尤其是做苦力的。

放了两个问题在这里,其实自己也想过了一些方式,比如一个长峡陆离说的做竹子产业,像安吉一样;我也曾想是否可以通过网上推广的形式,把老家的农产品完全原生态的推广出去,不用包装,不用产业化,就这么原生态的农民生产,然后收集,然后推广。也许时机还不太成熟吧。不过现在对于真正的原生态农产品与原生态生活,是这个世界最奢侈的。在城市啊,你花了钱,有哪一种食品不是批量养殖的呢?有那一种农作物不是批量生产的呢?而真正的原生态啊,就需要原始,就需要不借助科技,因为贵州的山地根本就无法利用科技,而这也正是贵州亦或正安的优势点。当世界都在批量都在追求效率最求科技的时候,保持正安贵州的原始生态,这就是最可贵的,而且正安可能也只能走这条路,一是交通限制,而是人才外流,人才外流就导致资金技术外流。从这个原生态着手,或许会给农民一条出路,而以后可以打一张原生态旅游牌,这在中国的地理环境应该是有先天的地理资源优势的。

随意写了这些,只是一家之言,若有英雄指点,欢迎交流

几天前一个朋友说现在回家不敢坐车走9道拐了,说怕翻车。我倒不这么看,也不知是不是一贯的喜欢冒险的风格,反正我是喜欢那种在山路穿行的感觉的,虽然山下的万丈峡谷让人心生几分敬畏,但这种穿行山峰的感觉让人有种成就感与充实感,喜欢那种穿越崇山峻岭后的死里归来的感觉,感觉重拾生命便会倍加珍惜热爱。记得去年10月晚上坐车从正安到乌家,山里的雾很浓,车灯照出还不能看见3米,的士司机是个女孩子,我们就这样走几步,要下车看看道路的边缘在哪里,啊,平生这种路也只有在正安才有了,再加上晚上雾气路上行人虚无,山间浓雾起处就像鬼片里有鬼怪飘渺出没一样,给那个夜晚无限的想象与刺激。

过几天准备再回家一趟,如果可能,要再好好体会一番

不知为什么,每次回家,总能在那故乡的生活形态里积聚一些能量,总能在那崇山峻岭的穿越里提炼一种胆魄。可能这就是我喜欢回家看看的原因吧。

作者:至善若水  转自:正安论坛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