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正安行记
如今,当我再回过头来记述那一次的正安之行时,记忆已经变得模糊,依如做梦一般,醒来很难再去理清梦中的事,但点点的收罗起来,竟然也是那样的美妙和触动!
◆安场老街◆
我说,人若是想品味最原始的美,就得深入最贫困的地区。因为贫困,人们无力去改变即有的现状,也无法去追逐现代的气派。于是那些悠老的建筑古街便被完整地的保存了下来。
去正安,住在安场政府。政府大楼座落在老街中间位置,是老街唯一一栋现代的建筑!安场老街与新街毗邻,相隔百米左右,平行而卧。老街长数千米,两头与新街汇合向远处伸去。
安场老街是给我印象最深的正安之行。我去过东部的一些古镇老街,那里充满了人工雕饰和虚雅的仿古之态,多少让人感到有些刻意的牵强附会。然而,安场老街却古朴的那样真实,那样纯然,像深经岁的老人,带着满脸的皱纹,静静地躺在大山的脚下。老街的民居多是木制结构的,这是贵州的建筑风格。上下被分做两层,上层的空间比较矮小,人走进去伸不直腰来,门窗多是空的,有的甚至没有门窗,大敞着对外。下层作为店面。老街的街道比较狭窄而干净,两边的店铺多保持了原来的式样,大大的窗子里摆卖着各样的生意,若是有人要买东西,只需在窗外一说,店主便会将东西在里面递将出来,颇有回到从前某个年代的感觉!
老街上有两幢格外显眼的建筑,都位于老街的中部,却相隔近五百米。一幢是砖瓦结构的大房子,用白灰涂着墙壁,但已斑驳脱落,两边的墙是典型的徽式马头风格,上面雕有象征福禄的图案。面街的那堵墙呈拱形,墙面上赫然刻着一个很大的五角星,用圆圈着,两边各写有两个字:人民、公社。可以想见,它在当年的位置和用途。随着时间的推移,几十年的风雨,五角星和字已经失去光彩,色泽脱落,只能仿佛可辨。我曾从旁边的巷子里进去查看过,想拍得一些照片,发现拱墙背面是一个大礼堂,似乎长年没有人居住或打扫过,里面灰尘满地,发散一种剌鼻的异味,透着恐怖的气息。
安场老街的另一个显赫建筑是八圣宫,八圣宫的门房并不高大,却也是徽式的建筑风格,也也可以看出当年徽州文化的影响力。门两边有一幅对联,联的内容已经忘记。在门房的墙上雕有一块写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我听过有被开发为旅游点的可能。走进八圣宫的门房,两边摆的是一些破烂的木料和废旧的图板,脏乱不堪,阴暗潮湿。穿过门房,迎面便是一个人工挖成的水池,数十亩左右。水池中间是两层的楼榭,雕栏刻案,有曲廊相连,天热的中午,常会有一些人在里摸着麻将来消暑,水上的凉风四面而来,夏天就悠然的过去了。水池的四周种植有垂柳和各样的花卉等。水池里也栽有一棵垂柳,并植有芙蓉莲荷等水中植物,更别致的是,水中还有雕塑仙鹤,妙然生趣,独有一派江南的味道。沿着水池的四周游走,有一种荡步在西湖边的韵味。水池的一角,一孔从山上引下来的泉水由麒麟口中喷出。据说水池的下面有溶洞,洞开在墙外的一块田地里。可惜没能下去。
八圣宫现在是镇文化站的办公地,是安场镇唯一的大众娱乐场所,内有舞厅和游泳池。八圣宫也是安场镇荷花楹联协会的所在地,我曾看过由联会编出的小册子,其会员居然来自全国各地,包括有中国楹联协会的副会长在内的几十位会员,如此,尽不敢小觑!
徜徉在安场老街上,是一种难得的安静和舒适。除了每三天一次的赶场外,老街多会在安逸中度过。赶场上当地人的叫法,其实就是赶集。每到赶场的日子,各地商贩都会云集而来,南北通货,东西时鲜会充斥在老街的两边,叫卖声和讨价声响个不绝。安场是当地的大镇,赶场时,十里八乡的农村人都会来这里买卖家产,备用日货。但多半,老街是安静的,带着白布帽的老奶奶在门前自若地做着针黹,晃如世外一般。每到傍晚,中医店前就会摆上一般围棋,打杀围合,引得街人来围观对奕。这种优雅而自然的生活,是城里人难以想象的。
如此悠远而深长的老街,有时会给人一种萧落,试想,当年曾是繁华呢。我有意地查了一下安场老街的历史,原来早在300年前的清朝早期,这里就已有了以货易货的交易,后来,随着交易的发展越来越多,就形成了每隔几天定期赶场,成了现在安场老街的雏形。渐渐地随着时间的前进,大概在100年前,四川的盐商茶商等大量在此云集,使得安场成了黔北川南有名的商贸中心,有着“小重庆”之称。当年的安场出现了诸如“四大家,八大户,三十二小肥”的富商贵户,商贸十分的发达,并成立了协调各商户的商会。如今的八圣宫,便是当年“八大户”之中的霍长维和高光达等人投八数万银元兴修的风水宝地。
直至现在,安场依然是正安县最为富好的乡镇。走在安场老街上,你会遥想到当年繁华的景象,而那些商户的商铺还保存着一些。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这样的老街也是人们心灵的祈修所,如一场细雨般,涤荡着浮燥的心。
在安场,听说老街将因为修路而会很快的拆去,我很痛惜!
◆三江◆
三江不是三江源,也不是三江并流,但它也叫三江。
我是到安场第一天,被高老师叫着一起去调查一个贫困生的。高老师骑着摩托车,带着我和未未两个人,沿着公路向北开去。摩托车是这里最常见、也是最有效的交通工具。摩托车顺着山路前行,弯弯曲曲的,风在耳边吹过,凉爽拂去了一身的疲劳。
高老师说,路上会经过一个叫三江的寺方,比较的好玩。我对三江没有概念,但既然好玩,绝对是诱人的。车行不久,停下不前,前而一座桥,便到了。三江,是三条江汇流而成,因此得名。其中一条最大的江名为芙蓉江,是正安最大的江,还是很有名的。芙蓉江是正安县与道真县的界河,河两边各有一块石碑,标明各自的县名。
夏秋季节的正安是少雨的,也就是枯水期,芙蓉江里水流不大,缓缓地流着。我们站着桥上,向南看去,是一溜梯田,稻谷已黄,倾斜地铺着。两条江一大一小分别从梯田和山间冲出,相互汇合。江水浑浊,河滩地的沙土褐红色的,如一道飘带一般飞在梯田山中。此处是两江汇合,汇合后的江中建有一拦水坝,水从坝上流过,飞下一两米的落差,发出震人的响声。另一条江在桥北下游汇合,江水从重山中穿出,清澈透明。与上游流过去的江水汇合,泾渭分明,能看出明显的清浊,一直到很远的地方还不能融在一起。
三江汇合成芙蓉江,向北流去,最终汇入长江,进入大海。下游的芙蓉江两岸是深深的大山,江水如剑,劈开而去。两边悬崖陡立,十分的险要,我把它称作“小三峡”,其实也不过份。高老师说,如果巧的话,站在桥上可以看到攀在崖上的猴子,跳上跳下的,常有掉下江中的,生死不明。我对猴子的说法感到新奇,深深的望去,除了安静与恐险外,就是一种失望。高老师说,这座山就在他的村后,山上有很多的猕猴桃树,等到成熟的时候,满子弥漫着一种好闻的香气。此时,不仅猴子在山上争抢着,野猪等山里动物也会过来争吃着落在地上的果实。
我问高老师有没有上过这座山,他说上过,小时候打猪草,爬到很高的地方,后来听说有狼,他的母亲就不再让他去了。他说,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因为他见过山上还住着几户人家的,如果有狼的话,他们怎么生活呢?一个月后,猕猴桃成熟的时候,高老师给我们送来一小袋的猕猴桃,他说这是他亲自上山爬树摘的,比城里卖的要好吃的多,说着从袋里捡出几个松软的递给我们。轻轻地剥开皮,香味扑鼻,吃着果然可口,美味香甜。
三江是正安的母亲河,滋润着正安不多的土地,也养育着数十万的正安人口。三条江穿行环流,便造就了贵州文化之根的正安。
◆九道水与九道拐◆
九道水与九道拐,这两个听起来相似的名子,实地的相差却是很大的,它们在正安的名气是同样响亮。
先说九道水。九道水的出名,是因为它即将成为一个景区。九道水一个湖,湖的四围是九个杈子,分别向外延伸,九道水也因此而得名。九道水所在的山是一片原始森林,森林里是树木参天,但更多的是那种有着千年岁数的古藤,每一棵古藤要比手腕还要粗,攀根错节地在森林里攀绕。走进森林,像是进入了一个魔幻的世界,找不着方向。
九道水现在已被开发为旅游影点,湖里有船供人游玩,周边是林荫小道和藤椅竹凳。因为刚刚开发,一切都还保持在原始状态。湖区的下游建了一个较为高档的宾馆,前面的广场上栽植了常年开放的花儿。我们是在去小雅的镇的时候,顺道下来游玩半会的,游客不多,是一群老人,好像是什么单位组织过来的团队。我们在湖边的林荫道走了一段路,湖水清澈,平面如镜。树荫密密,十分的清凉。我突然有一种身居西湖的感觉,但这里却是更加的朴实和自然。树林里古藤随意攀附,几个游客坐在藤上摇荡着。地面上落着很多深红色的野果儿,我捡起来把玩了一会儿,朋友说这是野荔枝,可以吃的。我仔细的看着,形状倒真的很像野荔枝,粗糙的果皮软软的,一点也不是荔枝那种有些硬的壳。一位当地的同行者称,正安的山上会有很野毛菇的,很香,如这样的原始森林必能采到很多。他的话让我很有去采毛菇的冲动,回去做菜吃一定很香,但由于时间的原故,很快便离开了这里。没采到毛菇是一种遗憾,那想划船的想法也只能留在脑子里了。
后来我在电脑里翻开图片的时候,发现里面有几幅毛菇的图片,丰厚新嫩,这是他们上次去九道水拍的。毛菇的香味从电脑里流将出来。
九道水的景色让人留念忘返,九道拐却以另外一种方式给人深刻的记忆。九道拐位于格林镇到班竹乡的路上,我没有亲眼见过,是从他人口中听到它的鼎鼎大名。
那时候,我们去格林镇做调查,并顺便带了一些捐来的服装下发。格林镇是一个比较穷的乡镇,位于一个山窝里,这是一个真正的山窝,地方不大,四周的山高大而深峻。格林镇不大,除了政府那个漂亮的大楼外,没有什么成形的现代混泥土房屋。镇的一角是正在建造的移民点,正安的很多乡镇都在移民,把那些住在深山里又没有多少土地的贫穷农民移出来。我们在镇上随便找一个能住的宿馆住下,这里是强求不了睡舍质量的,能睡就行了。晚上聊天的时候,朋友讲,听说格林有个九道拐,挺出名的。我说九道拐是什么?他说就一条连着拐了九个180度大转弯的山路,当年修路时,不能打燧道,又无法直着过去,没有办法,只能用这个转弯的办法来连结山里更远的地方了。我没有走过这条路,但在来格林的路上,遇到三个大转弯的路,十分的危险,由此可想九道拐了。但这样的修路成就了九道拐这个响亮的名子。后来了解到,九道拐的出名,不仅在于他的九道大转弯,更因为它的一侧是个悬崖而让人心惊胆震。九道拐对于开车的司机来说就像一道鬼门关,严格地考核着司机的驾驶技术。它不允许在此经过的司机有一点的马虎,否则就坠入深渊,万劫不复。
听当地人说,九道拐的事故还是很多的,一到夜间,车辆是绝对不敢从这里经过的。我在回杭州后,曾经在正安的网站上看到一幅弯转很大的山路照片,如蛇般地盘在山上,一边是高山,一边是深崖,想来,这就是正安有名的九道拐了。
实在可怕!
◆ 泉浴涤尘◆
在没有去贵州之前,我一直以为那是个山青水秀的地方。事实上,贵州的山是很多,多的就像累在心上的尘垢,让人发慌。很多山是那种荒得黄一块黑一块的样子,当地人说,这是大炼钢时代导致的结果。
可怕的是,这样的一个地方,大旱正在肆无忌惮地漫延着,干得说话都觉得累。这是一次比较罕见的大旱,已经有好几个朋友没有下雨了。在一份安场旱情调查报告里,这样写道:今夏我镇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旱情,全镇所有的农作物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70%的水稻几近绝收,人民的吃水问题越来越严峻,抗旱形式不容乐观。我无意于关注旱情的原因,但这样的夏季干热而焦躁,实在让人难受。大多数的庄稼枯萎在田地里,裂缝开得能伸进去个人手,本来就粮食严重不足的农民,一个个地透着绝望的眼神。
在这样的夏季,我却于山间的小溪里游过两次畅快的泳,舒畅无比,涤荡焦烦。那天炎热非常,照例下村,顺便到一个烧陶的地方观看他们的烧制方法。我们沿着山路崎岖不平的向山里前进,先时还能一路的说笑,后来渐渐地天热难受,嗓子发干,终于连说话的动力也没有了。前面的路不知道有多远,太阳火辣辣的当空照着,身上像起了火。大山死一样的寂静,石头畔着脚,完全是个魔障。这样的干热,几乎让我们失去了向前走的信心,只是机械地抬脚放脚,在心里咒骂着老天。就在这时,流水的声音窜入了我们的耳孔,条件反射地一般,朝着流水的方向块步走去——是一条溪流,水很浅,清澈明静。我们像是得到救命的神水一般,拼命地捧着喝灌个饱,又捧起水痛快地洗了脸,溪水清凉,让人精神抖擞。
朋友说,要是能洗个澡游个泳就更爽了。看一看这溪水,实在是个奢望。我说,下游也许会有深水的地方。于是大家又沿着溪水前行,不多会儿,在一个刻有“放生”的地方,水面陡然开阔了些许,看似也较深,游泳是没有多大的问题的。这简直是个天赐的地方,四周山坳环抱,溪水清澈见底,清凉透心,与炎热的天气是个强烈的对比。在这里游泳是我到正安以来最为畅快的一件事,难得的享受,在这干净自然的山里,沐浴是一种天然的畅快无比。所有的郁闷和焦躁都一扫无余,直到现在,回忆起来,那也是一种巨大的恩赐!
在正安的第二次游泳是在小雅。那条河穿小雅镇而过,河上有一座风雨桥。风雨桥是贵州很具代表的桥,对于它的建造者我一直很敬佩,完全木制的结构像个亭廊,上面雕刻有细致的图案,像艺术品一般散布在贵州的乡间野河。风雨桥的这种样式不仅好看,而且更加的实用,晴天可以遮挡太阳,雨天可以躲避风雨,即便是夏夜,于桥上搭一张床,乘凉也是舒爽无比的。
当日时近傍晚,我和朋友在桥上闲看着,梯田在山坡上密密地排向高远处。一群孩子忽然不知道从哪里穿出来,衣服脱个精光,“扑通扑通”地跳进溪水里。这样的场面一下子就勾起了我们对第一次游泳坛的美好记忆,不禁心上痒痒,下了桥,跟着下去游了起来。这是一次快乐的大汇合,这些孩子的嬉戏把我们带入了童年,孩子般地互相玩耍着打水仗。
在正安的两次溪中游泳,完全消除了干旱的郁闷和浮燥,更让我体味了自然的真趣,洗去了在城市里的浮华,将疲惫的心灵得到一种天然的升华。
◆土匪寨子◆
由安场去正安,行不多远,就能看见一个小小的石山,从路上望去,石山上能看到破旧的石墙,这便是土匪寨子了。在我的印象中,土匪寨子都是在深山里的,隐蔽险要,易守难攻。而安场的这个土匪寨子却位于这个小小的石山顶上,山的四周是粮田。小山上没有树,便喀斯特地貌形状。这样的山并不算险要和隐蔽,而土匪却选择了在这扎寨,实在让人费解,要知道,在离这座山的不远外便有一座高大深峻地重山的。
安场镇以前闹土匪,我是在一篇安场简介上看到的。几十至上百年前,安场商贸发达,各地商贩云集于此。在安场,有着很多富户豪商,这些富户豪商便是土匪们抢夺的对象。那时候,商户们为了抵抗土匪的侵袭,联合成立了自卫队,抵御了很多次的来犯。土匪寨子与安场街道相距不过两三里路,因而随时都会侵犯商户。安场历史上曾遭受了三次最为惨烈的土匪屠城,每次都是土匪全体出动,向安场杀来。土匪们个个身强马壮,争斗狠毒,自卫队很快便败下阵来,弃兵而逃或被杀于刀下。土匪们的烧杀抢掠使安场的商户们几乎被洗劫一空,就连街上的百姓无未能幸免。对于一个商贸为重点的街镇来说,每一次的土匪屠城无疑都是一个巨大的灾难。后来,商户们联名上书,当时的国民党派下一支部队来,与土匪展开激烈的战斗,终将土匪消灭殆净。
土匪是被消灭了,土匪寨子还留在山上,经过几十年的风残雨催,寨屋已经倒塌,寨墙也已破垣残缺。听曾经上去过的人说,寨子里至今还有盆罐床凳之类的。山上的寨子一直想去却没有机会,不知道当年土匪是怎样在寨子里生活的。每次当我从山下经过的时候,都会看着这破垣的残墙,它已没有了当年的匪性和凶狠,但一定隐藏着很多的故事。对于安场的老人来说,土匪寨子一定给他们留下了不小的阴影,但在社会安定,飞速发展的今天,安场的年青人又有几人知道这土匪寨子和安场之间的惨烈故事呢?
终不过一堵残墙破垣而已!
◆喀斯特、溶洞◆
贵州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分布最为广泛也最为典型的地方,同时也是中国拥有溶洞最多的省份。喀斯特分布在地表,溶洞位于地下,这一上一下便构成了贵州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和深具研究的地理价值。
喀斯特地貌多分布在低矮的小山,是由水流侵蚀而成的独特地表,石头一块块地被水冲击的圆润光滑,呈黑褐色的乱长在山坡上。这样的山长不了树木和野草,更种不了成片的庄稼,只在石头与石头的缝间有着巴掌大的土壤。缺地短粮的农民在这巴掌大的土壤里种上玉米和红薯等作物,但贫瘠的泥土使种出来的作物严重缺少养份,小而难看。有的山全是喀斯特,石头怪模怪样地向上耸着,没有一点的泥土。
贵州如此多的喀斯特地貌引来了不少的游客观看和专家考察,但更多的喀斯特地貌却给当地人带来的是贫穷和无奈,无法耕种粮食,使得本来就贫穷的山里农民,食不果腹。面对喀斯特,我没有感叹和抒情,有的只是和当地人一样的绝望和无奈。
安场人说,安场其实应该可以作为县城的,但因为地下有大片的溶洞存在,承受不了高层建筑,而使县城他移了。溶洞位于地下上百米,有暗河流淌。有的溶洞面积很大,达到数十亩,难怪人说,安场的地下都是空的。八圣宫的水池下便是一个很大的溶洞,据有开发成旅游区的可能。
我是没有下过溶洞,但却真的这样打算过。溶洞在当地是被禁止下去的,这样做的原因,一是没有达到下洞的条件,二是为了保护溶洞里的钟乳。形态各异的钟乳是藏在溶洞的魁宝,小小的一块都是经历了成千上万甚至几十万年才形成的,钟乳石脆弱无比,随便一碰便会被折断或毁坏,造成极大的损失。因而是坚决被禁止随便下洞的。
常在下村的时候,当地朋友冯哥会指着一片地说,这就是溶洞造成的。我顺着他指的方身看过去,那块地像盆一样陷下去,比周围的田地要低个一米左右,这样的盆状连着几个,可见地下溶的大小。有一回冯哥带我们到一个田埂的下面,指着一块大石头说,这里便是溶洞的洞口,前几年有几个法国人来考察,但是从这个洞口下去,拍了很多照片上来。石头并没有完盖住洞口,还留着缝儿,我扒着向下看,黑黑的什么也看不到。
回到家后,冯哥找出当年法国人拍的照片来,从照片看,溶洞里的钟乳石千奇百怪,呈着各类形状的或立或挂着,完全是一个奇幻的地下世界。有的如人体似菩萨状,形态逼真;有的如神灯般悬在洞顶,晶莹剔透。几个法国人惊奇地看着,如到了一魔幻的王国,让人十分的羡慕。
这样的钟乳石要得多长的时间才形成的,不得而知,但可以断定,贵州这种地下奇观在中国绝对是另人惊叹的宝藏。
只是何时才能真正的出宝呢?
◆三个镜头◆
我无意于把三个镜头都安排在傍晚的时刻,只是它们太巧合了。
一
这是一个下午,太阳偏西,田里的禾苗已经长不出穗来,无力的蔫着,很多的已经被农民割回家喂牛。田地里,一位农民正扬着鞭子赶着牛儿犁田,这是很平常的乡村景色。
田埂上,一个大背篓放在那里,篓里装满了猪草。田埂下,一个小女孩正在一手抓草一手拿刀地割着。小女孩不大,五六岁的样子,很可爱。在扬起的脸上,眼神纯洁而清澈。多么好的童年,双手已经有些忙茧,而那个放在田埂上的竹篓,个头比她还要高大。
二
通往山村的路上,一前一后的走着两个,一老一少,老的是奶奶,七、八十岁了,小的是孙子,看起来只有四五岁。祖孙俩各背着一背篓,奶奶背着大的,孙子背着小的。篓子里装满了东西,两个人艰难地向着山上的家走去。夕阳映红,没有声音,四周没有一点声音。
三
卜家的大女儿又喂猪了,每天的这个时候,都是她在喂猪的时候。
卜家的男人一年前死了,留着一个母亲带着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过生活。母亲是个哑巴,身体有病,每天都被病痛折磨的呻吟,无法劳作和睡觉,但没有钱治病和买药,只能这样忍着,已瘦的走了形。
卜家大女儿十四岁,已承担起了家里的重担,里里外外,走亲待事,都由她出面。妹妹和弟弟还小,一个读四年级,一个读二年级,还不能分担家务。
卜家以前有一头牛,不久前却让贼给偷了。牛被偷后,家里就再没有值钱的东西了,四壁空空。当然还有一头猪,猪不大,是唯一还能给家里带来钱的活物。
每天的傍晚,卜家的大女儿都会喂猪。黄昏的红霞映着她的身影,也是红的。
作者:徽归兮(寥客) 转自:正安论坛
本网站资源来自互联网收集,仅供用于学习和交流,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原创内容除特殊说明外,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出处。
如有侵权、不妥之处,联系删除。 Email:master@gzz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