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竹乡介绍(2007版)

物产

境内海拔垂直差异大,形成了明显的立体气候,受其影响,生物群落具有多样性,生物品种繁多。植物方面既有高山耐寒植物,又有喜温湿植物;动物方面有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及水产。

野生植物有银杏树(白果)、华山松、马尾松、杉、柳杉、大关杨、杨梅、核桃、青杠、滇杨、杉公子、红豆杉(紫柏)、刺柏、香樟、枫香、丝粟、板粟、火楸、青楸、岩林、酸枣,五倍子、冰粉树、金樱子、三叶草、一点红、木姜子、楠木、香桂子、草乌、地红籽、阎王刺、土黄苓、野蔷薇、老鹰茶、藤茶、倒钩茶、老鼠刺、猫爪刺、灯台、山羊屎条、马鞭草、刺梨、藕藤、鸡屎藤、喇叭花,铁扫帚、三颗针、倒钩藤、刺槐、狗屎椒、巴豆、女贞子、桂花、月月红、接骨丹、方竹、刺竹、白杨、大血藤、猕猴桃、岩胡豆、柴胡、葛藤、老虎姜、爬岩姜、马耳杆、茅草、露水草、八月瓜、五味子、野天麻、油茶树、杜鹃、金银花、金钱草、折耳根、黄荆条、土瓜、枫树、桂花等上百种,其中经济林果有油桐、杜仲、黄柏、乌桕、五倍子、生漆、核桃、桃、李、杏等。
境内古大珍稀植物很多,树龄在300年以上的有李家的白果、旦坪完小柏香树,大屋基的楠模,严家湾的樟树(高35米上,胸径1.75米).丁木村大沟、红房子的野生红豆杉群。

栽培作物有水稻、玉米、红苕、洋芋、小麦、荞子、高粱、烤烟、晒烟、天麻、油菜、黄豆、葵花、白菜、青菜、萝卜、辣椒、西红柿(海茄)、茄子、黄瓜、大头菜、背儿菜、莲花白、菠菜、窝苣菜、豆类、南瓜、葱蒜、胡萝卜、地瓜、花色狗儿豆、黑豆等。

野生动物有野猫、野猪、野兔、獐、蛇、画眉、燕子、喜鹊、麻雀、山羊、狐狸、长颈鹤、松鼠、拱猪、果子狸、野鸭、毛鸡、白鹤、锦鸡、啄模鸟。还有昆虫类:螟虫、稻包虫、稻蝗、稻飞虱、稻纵卷叶虫、稻铁甲虫、稻瘿蚊、稻杆蝇、蝼蛄、稻叶蝉、稻毛虫、玉米螟、粘虫、蚂蚁、蚜虫、菜青虫、菜粉蝶、烟草夜蛾、烟草蛀茎虫、烟青虫、螳螂、金龟子等。

家养动物有猪、牛、马、羊、鸡、鸭、鹅等。其它还有鸽子、犬、兔、猫、蜂等。

水产有泥鳅、冈鳅、黄鳝、螃蟹、青蛙、田螺、草鱼、鲤鱼、青鱼、白鱼、黄鱼、细鳞鱼、二胡子、桃花鱼、水蛇等。

境内林业建设起步较早,在20世纪70-80年代,就开展植树造林,但由于毁林荒或乱砍滥伐,成林的不多。

1992年撤并建以来,乡党委、政府非常重视林业建设,加强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封山育林和天保林工程的管理和保护。2003年各村配置1名护林员,2004年又增加1名专职林员。1999年以来,共实施天保林工程13232.2亩。2002年以来,退耕还林6937亩。2003年以来,荒山造林13430亩。全乡森林面积69820亩,覆盖率33.41%。

特色物产有:野生天麻、猕猴桃、五味子及众多中草药;人工栽培的天麻、核桃;晒烟、茶叶。

文化

教育事业发展较快。1992年有旦坪、班竹(原高堡)、上坝、新模乌家庙4间中心完小,九村、长安、大塘、中心、后塘、茅坪、凤山等7间村小,黄金、刘村、盆塔、河坝、新阳、新坪、药吾、华尔山等8间教学点。中学有旦坪、班竹、新模(带帽初中)3所。1992年全乡在校生3600人,学龄儿童入学数3214人,入学率90.7%,小学毕业生306人,初中毕业生89人,升学率2.4%,教职工184人(含办民教师),合格学率历65%以上。
2005年全乡有小学(点)19所,

83个教学斑,斑额43人。初中校点3所,25个教学斑,斑额63人。全乡在校学生数5030个,其中女生2448人。小学在校生3506人,其中女生1753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8.21%。初中在校生1532人,其中女生695人,入学率117.7%。小学毕业斑双生合格率74.13%,毕业率99.05%;初中全科合格率84.96%,毕业率92.7%,升学率6.4%。小学生均校舍2173平方米,初中生均校舍3.66平方米。专任教师171人,其中女教师24人,专科及以上学历88人,中师(含中专)50人,高中及以下6人,合格学历达98.06%。中级职称21人,初级职称129人,未评21人。2004年通过省人民政府“普九”验收合格。学前教育从1997个开办,最初只有70多人,到2005年有450人以上。

近几年来,经各方努力,通过各种渠道,不同形式的筹资,新修或扩建了班竹中学、旦坪完小、上坝完小、新模完小、丁模完小、茶园完小及九村、高堡、凤山、中心、长安、大塘等11间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新购(添)置了教学仪器,图书等。班竹中学、班竹完小,旦坪完小,新模完小四间学校启动计算机工程,开通远程教育,班竹乡的办学条件不断得到改善。

校名
项目
面积(㎡)
经费
(万元)
时间
校名
项目
面积(㎡)
经费
(万元)
时间
乡中学
义教
1800
120
2004
中心村小
教学楼
567
16
2004
寄宿制
1321
58.5
2005
小坪村小
教学楼
373
5
2004
食堂
300
13.5
2005
大塘村小
教学楼
300
16
2006
危改
800
12
1989
丁模小学
教学楼
342
20
1999
教师宿舍
300
12
1995
九村村小
教学楼
252
12
2003
乡中心小学
义教
130
2000
长安村小
教学楼
216
13
2004
旦坪中学
教学楼
814
6
1984
高堡村小
教学楼
716
30
2000
旦坪小学
危改
384
8
1987
上坝小学
教学楼
917
1995
义教
384
64
1998
茶园小学
教学楼
370
10
1992
危改
275
16
2004
新模小学
危改
1844
61
2003

 

卫生事业也经历了艰辛而曲折的发展过程。20世纪70-80年代,有班竹、旦坪、上坝、新模4个公社卫生所,承担基本医疗、疾病控制、妇幼卫生等工作。1992年班竹乡卫生院建立,有医务人员5人,25个自然村卫生室。1994年用“三项建设资金”5.3万元修建业务楼一栋,2004年扩建业务综合楼一栋,基本上保证了业务的正常开展。现有医务人员9人,医疗设备(含卫生Ⅷ项目、降消项目及麻疹项目),从无到有,由少到多,逐渐完备,能开展照光、照片、下腹部手术等现代医疗技术服务。各行政村设中心村卫生室,自然村设卫生室,从而在全乡形成了一个比较健全的医疗网络体系。2004年卫生局支持药物1万元,发展合作医疗;利用“中医事业发展经费”修建了上坝卫生所。至此各村中心卫生室都能正常开展业务,为老百姓就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978-1992年,井水改良,效果不大。1994年成立了乡爱国卫生委员会组织,负责全乡的爱国卫生工作,收到实效。2003年政府聘请2名环卫工人3天一次清扫街道,同时开展卫生评比工作。开展了杀灭可见死鼠1500多只的灭鼠运动。2005年由政府和群众共同投资111913.20元,总长126.07米的街道排污沟工程竣工。

2000年成立了由分管乡长任组长的“班竹乡降消项目领导小组”,随之开展各种培训125人次。2005年乡卫生院一再向社会承诺:凡到我院住院分娩的产妇,从入院到安全分娩期间免收一切服务费和医药费。2004-2005年,降消项目特困孕产妇救助减免148人,减免金额13080元。进行7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84人。从1991年起,每年进行2次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免疫率达95%以上。2003年,卫生院实行各村点定时接种,接种率达95%以上。1996年旦坪管理区黄金村吴章岩组伤寒病流行,发病率16.1%;是年新模村管理区河坝村民组伤寒流行;1998年旦坪管理区大塘村石盆湾村民组伤寒流行,发病108例,发病率98%。几次疫情都经卫生防疫部门进行疫情处理。2003年“防非”工作,设两个检疫站,53天内召开“防非”工作培训会5次,动用车辆817辆次,动用人员2250人次,做到了防患于未燃。2004年防治禽流感工作也收到好的效果。2005年由乡卫生院组织对旦坪村龙王村村民组41人患“上呼吸道感染”,发病率46.1%;丁模完小学生腮腺炎流行,累计发病13例,发病率15.1%等进行疫情处理。2005年开展卫生项目,降消项目等各种培训会186次,培训经费15830元。发放10多万元的药物,在全乡开展妇科病,普查普治,普治率百分之九十五发上。同年被列为省级优质服务达标乡镇之一。

文化体育工作有较大发展。1996年乡集镇架设有线电视,2004年纳入县有线电网络公司经营管理;1999年正安县实施“千乡万村书库”工程,班竹乡4个管理区25个村建有图书室;2003年远程光纤架进班竹乡开通农村远程教育;2004年,开通光纤闭路电视;2005年开通因特网、宽带网。群众体育项目有游泳、登山、扭扁担、扳手力、踢毽子、跳绳、爬杆、放风筝、钓鱼、独脚斗、赛跑、举重、下棋、打篮球等。随着现代体育项目的发展,有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康乐球、拔河、跳高、跳远等,活动时间较少,参与人数不多,一般是单位之间逢节日或星期日举行活动。学校体育有体育教学、体育活动、体育达标等。

境内居民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的衣、食、住、行也在不断地发生改变。饮食方面,20世纪70-80年代主食以大米、玉米各半(俗称“两糙饭”)兼吃红苕、洋芋等。有的忙时吃干,闲时半干半稀。90年代后以大米的主食,玉米,红苕,洋芋等主要用于禽畜饲料或煮酒熬糖,也有用作尝鲜。由日食两餐改为日食三餐,客人进屋必备酒肉。蔬菜主要有大白菜,青菜、萝卜、窝笋、莲花白、南瓜、茄子、辣椒、葱蒜、大豆、菀胡豆、豇豆、西红柿、苦瓜、背儿菜等,洋芋作为蔬菜一年四季都常见于餐桌上。腌制的菜有泡菜、腌菜、酱豆、臭豆腐、辣椒酱等。腊肉、鸡鸭、禽蛋也为家常便菜。70-80年代,婚嫁、老年人满十,大多“泡洒”,宴请宾客,赶酒的人称“吃十大碗“。90年代后,办丧事,立新房升梁,订大门,甚至年轻人满二十、三十也时兴泡酒,菜数不但增到十五六碗,而且质量也越来越讲究,几乎碗碗有肉。饮料进入农家,宴席上必备啤酒或可乐。吸烟几乎是男性公民的专利,中老年人大多吸土烟(晒烟)年轻人多吸香烟而且日趋高级,也有少数人开始戒烟戒洒。服饰上,20世纪70-80年代,境内男性公民多穿中山服,女性由偏襟改为对襟。布料多以蓝色为主,涤卡、灯草绒比较流行。春天穿单衣,间或穿春秋衫或毛线衣,夏天由穿单衣走向穿汗褂或衬衣;年轻人大多穿衬衣,色调和式样较单一;秋天穿毛线衣或卫生衣,外罩单衣;冬天穿棉衣,男性穿军用长大衣,短大衣曾风靡一时。上坝、新模等高寒地区大部分人缠围巾。男性大多理中洋头,部分老年人理光头。中老年女性中有包白帕的,也有包青丝帕的,年轻女性多梳辫子,有单辫子,也有双辫子的。穿解放鞋(球鞋或胶鞋)比较普遍,也有年轻人穿运动鞋、白网鞋,雨天穿雨鞋,老年人大部分穿布鞋。避雨工具由塑料纸、雨衣取代了蓑衣、斗笠。童装多由自缝或从集市上购买。90年代以后,农村人穿皮鞋、带手表的逐渐多起来。手机不但是机关干部,工作人员和生意人拥有,而且也逐渐进入普通农户家庭。发型帽式日趋讲究,服饰种类繁多。服饰有西装,马甲、夹克衫,羽绒服、滑雪衫、花色衬衣等,布料高中低档不等,穿纯棉布料逐渐成为共同追求,有的甚至穿上进口布料,多数服饰男女都穿,裤子普遍使用拉链,青年女性的裤子开口与男性相同。农村家庭夏天穿泡沫凉鞋或各式拖鞋,春秋冬穿布拖鞋或手织毛线拖鞋,毛线鞋较普遍。童装从集市上购买,种类齐全且花样繁多。穿着几乎没有城乡、职业差别。

境内住宅大多依山傍水,聚姓聚族而居。建国后,农村住房逐渐改善。70年代农村住房普遍以模结构瓦房为主,部分是石模结构瓦房,有的还是草房。80年代开始建砖模结构瓦房,一般是四立三间(俗称长三间),也有两间、五间不等。中间是堂屋,用于祭祖或招待客人,两边是小二间,用着卧室和厨房,房两头是畜圈。90年代钢筋混凝土楼房逐渐兴起,式样各异,花色玻璃三开窗,阳台、厨房与卧室、客厅分开。进入21世纪,开始时兴瓷砖墙、地板砖、铝合金窗,席梦思逐渐代替过去的模架床,沙发逐渐代替草登模墩,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电饭煲、电钞锅、电风扇、电磁炉等家用电器逐渐普及。以电力为动力的打米机、粉碎机、猪草机逐渐增多。在燃料与照明方面,20世纪70-80年代,大多用煤取暖、做炊,用煤油灯照明,机关单位有的用腊烛,部分村寨用水电。90年代后,班竹到龙溪河的电力拉通,居民开始用电。餐馆及部分农户在燃料上或使用液化炉,沼气进入农家。

境内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端阳)、月半节、重阳节等,春节尤为隆重。岁未冬腊月筹备年货(俗称办过年盘子),三十日下午烧香祭祖后全家一起吃团圆饭(年夜饭),年夜饭都较丰盛。过后上坟烧香,半夜烧天香,祈求新的一年走好运。初一早上祭祖后吃汤园,还沿袭汤圆里包钱币的习俗,说是谁吃到包钱币的汤园谁的财运就最好。吃过汤圆后上坟烧香,有的从初一祭到十五。大多数只祭初一和十五日,初二开始拜年,走亲访友。在70-80年代,礼品一般是面条和糖,新婚夫妇拜头年兴酒、肉、糖、面条、粉、香烛火炮等。娘家有打发钱。在春节期间时有唱花灯、玩龙灯、耍狮子的走村串寨。90年代后礼品日趋讲究,打发拜年钱也丰厚起来,大多数居民空闲时间都看电视录像,也有部分人玩大贰,掷骰子,打刁鸡,搓麻将等娱乐活动。正月十四过大年,吃饭过后上坟烧香、烧蝗虫、打老鼠、晚上亮屋,插排排香。十五日早上吃汤圆,中午烧香祭祖。十五日后过年结束,各行其是,开始新的一年工作。

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热爱劳动、团结互助是境内人民的传统美德。境内居民吸毒绝迹,赌博之风政府采取措施,得到有效遏制。

古代建筑除西村沟的古墓,还有旦坪周氏四大官厅、祥云寺、化字库等。

位于旦坪后坝和院子,是周氏四祖中进士后而修造的会客、休息之所。

时值明神宗(1573年)初立,周氏四祖(同胞弟兄)同时赴任。周一麟,进士,特授陕西凤翔府府台,修官厅于后坝;周一经,进士,任云南马云州知州,厅址泗台四房上;周一礼,进士,特授云南习县道台,厅址后坝;周一鼎,进士,特授陕西安府兵备道台,厅址院子(基碑尚存)。1596年前后逐一弃仕还乡。

“四大官厅”按当时规格修造,结构合理,造型精致,画栋雕梁,形态逼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据传张献忠起兵前,一次,戴一顶破旧草帽,骑着马从院子官厅朝门前经过。被守门人发现,立即追至新寨质问其由,并顺手将其草帽打落地上,张献忠便含恨而去。崇祯13年(1624年),张献中进兵四川以雪前辱,便派手下带兵烧毁了院子及后坝三大官厅。许多民房被烧,族人伤亡惨重。现存四房上官厅,但面目全非。

在三大官厅被毁后,尚存遗迹有八角形石基,石阶石级,2.5尺四大鼓磉,朝门,花台,万年桩等。

祥云寺(今旦坪完小)原正务接壤寺庙,修建于咸丰元年(1857年),是旦坪古迹之一,也是班竹地域文化的发祥地,培养人才的摇篮。

祥云寺位于旦坪东南角,西南北三面临平坝,东面接洋诗台陡坡靠岩,地形由北向南,呈椭圆形,面积(长102米,宽96米)约一万平方米。周围是一面青石墙,外高丈余,内有半磴;右面有一方型棱角,名曰“瞭望台”作防敌之用。墙内靠边栽有柏模,酸枣、青楸、桂花、岩林、杨柳等树,柏模最多,这些树曾是鹭鸶、白鹤栖身之处。东北三面是苦竹翠林,林内盛产竹荪菌。夏天在里面乘凉,既无蚊蝇丁咬,又感到凉爽舒适。寺的西南面有一“八”字形大门,名曰“山门”,用石磴所砌。山门外有一小溪,溪上有一灵修桥,桥头边有塔曰:“化字库”。一进山门,首先跃入眼帘的是门柱上“作恶恐遭天地遣,欺心犹怕鬼神知”的劝善联,向前一看,两边各有一神龛神像,神像谓之把门将军,其貌威严。寺内一四合院,中间天井略成梯形,穿过长形小坝,沿桂花树向前走就到下殿。殿房是模结构,六立五间。两边是僧房,中间有一大神台神龛,神帏半遮半掩,神龛两边柱上有联曰:“圣夫子有神灵护佑,大将军有八面威风。”内有一红脸关圣像,坐身高6尺,腿粗如柱呈弯曲状,端严正坐,眉翘眼炯,耳大椭圆下坠,脸膛方圆丰满,三角须漆黑如垂,身穿盔甲闪光,腰束玉带金珠,脚蹬粉底龙靴,势有起身下跨之状,神采奕奕,栩栩如生。身旁是护卫将军,手持长刀警卫,威风凛凛。神台旁有大鼓,架上有鼓锤,是僧人“暮鼓”之用。左侧门而出进入灶房,壁上有一人称 “天上耳目,人间圣母”的灶王菩萨。

圣像隔壁是宽大走廊,走廊上有一神龛,上有“韦陀菩萨”,手执连节钢鞭,横斜举于头上,有击物之状,是一勇猛威武神像,雕刻艺术十分精湛,有联:“不用假虔诚,你那心眼中想的甚事;何必空祷告,我岂口头是能骗之人。”两边各有耳房(厢房)。沿走廊拾级七步是上殿台基,上殿是模结构四立三间,与普通住房不同,中间宽大,两边狭少,中间一间进深2.5丈,开间3丈(中间有两列软列子)。内有神台、神龛、佛祖正其坐中,高大巍峨,脸部方圆丰满,慈善威严。头上有很多小疙瘩,传说是佛祖坐禅时喜鹊飞盘头上所屙鸟粪,年深日久,其色金黄,这说明坐禅功夫的深绝。身穿袈裟,全身金装,两掌合于胸前,庄重严肃,有默念佛经之状。左右两侧各有九个神童护卫,名曰“十八罗汉”,姿态各异。神像两边有联“紫气琼云光福济,沧江玉带拥佛门”。右侧神台上有一大罄,高七八寸,宽一尺,是僧人烧香时按早三晚四敲击之用。佛祖殿隔壁背面是观音大士,有联“紫竹林中观自在,红莲台上显佛身”。上殿左右两边与厢房交界处各放一口高五尺,直径三尺余的大钟,是僧人“晨钟”之需。

庙里曾有3个僧人,分别为孙和尚、吴和尚、杨和尚。杨和尚,四川垫江人,中年卖药行医,途上被劫,不能归家,被迫在寺里做了和尚,直到1971年去世。

1937年,祥云寺更名为新学保国民学校,开班竹办学之先河。1958年“大跃进”时大钟被毁,神台、神龛、神像等均在“文化大革命”中作为封建迷信破除,大鼓被人割皮损坏,小钟尚存于今旦坪完小,作信号之用,一小罄被一村小教学点作信号之用。1987年,修建教学楼,撤下殿、耳房,所有阶沿,石磉、石碑全毁,后又扩建校舍,全部撤出,原状至今荡然无存。

学校古树因管理不善,被砍作他用,所剩无几。后经历届学校领导重视,重新栽培,又是绿树成荫,香花满地,成为一个育人的好所在。

在祥云寺(今旦坪完小)前百步之遥,灵修桥头侧边有一古塔,曰:“化字库”。于光绪3年(1877年)与灵修桥同时修建,化字库又名“塔”,是旦坪古迹之一,言传旦坪有一棵8抱大的经籽树,实指其此。由于日居月住,斗转星移,在化字库的顶端长着一棵红籽树而得名。

化字库是专门用来堆积烧毁废纸屑的地方。据说是教诲人们爱惜文字,崇尚文化,使其不受秽染,起着教化作用。对于化字库,有许多美丽的传说:传说凡人眼瞎者,搜集字屑入内烧之,不久复明;又传说是为了配置祥云寺和旦坪南面的阳风水而修建;还传说旦坪曾有水怪为害,洪水泛滥成灾,冲毁道路桥梁,打坏禾苗住房,田土冲垮,人畜遭殃,于是造塔把水怪镇于桥头,以保地方平安,有诗曰:“红塔宛如玉钻钻天,字库恰似金钉钉地”。但也有谬传,说灵修桥如一张弓,化字库似一支箭,弓张箭发,对旦坪文风不利。愚人信之,就暗地毁坏,今无完整尚存。劝曰:“勿听邪说,弯弓射箭而毁,古迹尚存,应惜前人功勋”。

全塔成竹笋形,高3余丈,顶端直径5尺,共10层。塔身每层高度不一,1-4层是用石磴(细石料)砌成的基石,第一层高为1尺,每上一层递增0.5尺。至第四层为2.5尺。第四层后面有一石门,高2尺,宽1.5尺,为烧放纸屑之用,前面有一方形石碑,记有序文,其余是砖砌。五到七层一致,八至九层略等,五至九层是六楞棱形,棱角上呈鱼尾状,周围边檐是屋檐瓦沟式,以避风雨侵蚀塔身。在六七两层中刻有“八仙”各执法宝,分别是:张果老手持签筒,吕洞宾手握宝剑,铁拐李肩挑药葫芦,汉钟离手拿芭蕉扇,韩相子直吹玉箫,曹国舅怀抱简板,何仙姑手捧红莲,蓝采和手挽花篮。他们各具情态,栩栩如生,使人看了不禁脱口赞曰:“活啦!”在第9层前面有一狮子口,是烧字屑的出烟口。顶端成宝盖形,瓦盖封顶,顶端有一把倒插宝剑,有诗赞曰:“倒笔直书天上日月星辰灿烂高照,垂挥毫笔地下山川江河明媚奔流。”

境内民间传说很多,但为神奇的是旦坪龙岩观音殿。观音殿也是旦坪景观之一。说起观音殿,还得先从青龙山谈起。传说在远古时候,旦坪是一个十分富裕的地方,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在一天夜里游来一龙,挡住了出水口,顿时便成一片汪洋,居民全被淹死。后来人们就把传说中的这条龙叫做青龙,此山名为青龙山,周围的龙洞坝、龙洞坪、龙洞湾、龙王村、龙贡头、龙岩坪、龙岩、龙关子、龙塘子、老龙洞、龙溪河等地名也由此而来。青龙长时间的造孽惊动了南海观音菩萨,于是立即派遣鲁般前往查看,果真如此。鲁般非常气愤,随即手持利斧,费了很大力气,连砍数斧才把青龙从头斩断。观音殿对面有貌似龙关子的山形和侧面崖壁上留下的斧痕至今尚存。从此水流畅通无阻,周边的百姓又才陆续迁往此地,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据说,龙洞坝,龙塘子,老龙洞等几大泉水都由青龙血泪衍成,将功补过。

又过了很多年的农历六月十九日这一天中午,有旦坪人周安臣看见在龙岩上空有一红色飘带随即挂于龙岩半壁石窟之上随风飘动,他立马回家相告此事,旦坪及附近村民急去观之,确实如他所说的那样,后愈传愈奇。说是观音菩萨微服私访,体察民情路过此地,遗留下的一条红色飘带,是观音菩萨降福人类。于是就在龙岩半壁石窟中(挂红色飘带处)塑一观音圣像,并建有庙宇、神台、殿门,外头还有灵观殿等建筑。为了便于信徒前往祷告,从龙岩河往上斜修千多步石级直到灵观殿再到观音殿,此段地势非常险要,如不留神,随时会有坠崖之忧。从龙岩坪雷家祠堂处修有4千多步石级成“之”字形到灵观殿,此段地形较平坦,但要经过一条河,夏天水涨时难以通过,于是在河面上架了一座模结构凉桥,上面瓦顶,中间是六尺宽的过道,两边栏杆可供人坐歇、观赏。这些古迹,在“文化大革命”中也荡然无存,后部分修复。

直到现在,每年的古历六月十九日这天,有正安、务川、道真等县的几千信徒来此烧香拜佛,名曰:“赶香会”。祈求菩萨保佑,或求子、或消灾、或祛痴、或祈福等,远的信徒自包盘缠,要回转三五天也在所不惜,心甘情愿。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