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安自古以来的政区隶属
正安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遵义市北部,地处渝南黔北交汇处,是由黔入蜀的重要通道,素有“黔蜀门屏”之称。正安东与务川、凤冈接壤,南与湄潭、绥阳毗邻,西与桐梓相连,北与道真和重庆市之南川交界。正安虽然处于大娄山与武陵山首尾衔接部位,境内山势逶迤,地貌跌宕,但有母亲河芙蓉江自南而北横穿全境,丰富的水力资源润泽出连片的良田沃土,兼之平均海拔在800米左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很适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考古工作者在桐梓县烟灰洞旧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址发现了人类牙齿化石,经科学测定为距今20.6万----24万年;在桐梓县马鞍山南洞和北洞古人类遗址中,发掘出大量石器、骨器,还有丰富的用火遗迹,年代距今约为1.8万年;在务川县丰乐镇新田村一处崖壁下发现的绳纹陶片、打制石器和烧骨标本,证明是1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期人类文化遗址;两年前在我县格林镇鱼塘大桥上游岩洞里发现了一处古人类打制石器的制作工场,是距今大致2——3万年左右人类生活的遗迹。桐梓、务川与正安山水相连,以上考古发现充分印证远古时期在正安这片土地上就有人类生存和发展。
历史上长期作为同一州县治辖单位的今天的正安县和道真县,直至唐代也尚未成为独立完整的县级行政单位。据有关史志典籍的载述分析,正安自古以来的隶属关系大体如下:
在夏、商两朝和春秋时期,正安和道真同属禹贡梁州地;
战国时期一并隶属于大夜郎鄨国;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了强化中央集权,废除了沿袭八百年之久的周朝的分封制度,改郡国制为郡县制,今天的道真区域隶属于巴郡,正安区域则隶属于鄨县;
汉高祖刘邦开创汉朝之后,行政管理体制仍然沿袭了秦朝的郡县制,今天的道真区域隶属于涪陵县和枳县,正安区域则先隶属于犍为郡鄨县,后属牂牁郡鄨县;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仍属鄨县,先隶牂牁郡,后隶平夷(蛮)郡;
隋大业十年(614年)改属明阳郡黔州信安县,黔州州治在今重庆市彭水县境。之后直至唐初相继属默、义、智、牢、夷州;
唐代贞观十七年(643年)开始,正安隶属于今重庆市南部、遵义市区域内当时的播州、珍州和溱州之珍州,地理位置处于珍州的东北部;
宋代,正安属珍州之乐源县;
元末时期,珍州改为真州;
明代,正安仍属真州,万历年间改真州为真安州,先隶播州管辖,后属遵义军民府。真安州为正安和道真作为独立完整的县级治辖的开始;
清代,真安州仍属遵义府。雍正二年(1724年)改真安州为正安州。雍正五年(1727年),遵义府所辖一州(正安)、四县(遵义、桐梓、仁怀、绥阳)由四川改隶贵州,正安与道真始入黔籍;
民国三年(1914年),改正安州为正安县。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贵州省设11个行政督察区,正安及黔北诸县隶属于第五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年(1941年),为纪念东汉时期的文化先贤尹珍,贵州省政府报民国中央政府批准,将正安北部五个区划出另设一县,并用尹珍的字“道真”作为县名,从此正安与道真分治;
新中国建立后,改“第五行政督察区”为遵义专区、遵义地区、遵义行政公署,1997年撤地改市,此期间正安的隶属关系一直没有改变。1958年正安与道真两县合并为正安县,1961年再次分开直至今天。现在两县的辖区仍然是1941年划定的疆域。
来源:正安县政协委员会
本网站资源来自互联网收集,仅供用于学习和交流,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原创内容除特殊说明外,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出处。
如有侵权、不妥之处,联系删除。 Email:master@gzz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