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的“六一”
有幸,今天和正安论坛活动小组的几个朋友一起去杨兴乡群力小学,一个至今还没有通客运车的地方。说是小学,不过是我们常说的点小,也就是比村小还小的学校。村小确实小,只有七十二个学生。一边走,一边听先前和群力学校联系过的朋友介绍情况,对于走过了很多点小的我们,已经不会再震惊,只会静静的听,静静的想我们能做些什么。
路很窄很陡峭不平,不过我们已经习惯,时不时的下车走走路已是常事,甚至早就做好徒步的准备。
到达群力学校,心里多少有些安慰,教学楼是真的配得上这个称呼的楼房,教室门窗、黑板、桌椅虽然不新,但还不破旧,唯一的遗憾是操场还是一块泥地,崭新的篮球架支在上面极不协调,学校没有围墙,典型的“开放式”办学。一个老师带着几个高年级的学生正在忙着为庆祝活动搭建舞台,十几张桌子拼在一起,用绳子紧绑着桌腿,安上一台电视、一台VCD、一套音响,一切就算完成。另一位女老师在教室里为同学们化妆,头发统一梳理成整齐的发髻,穿着漂亮干净的花裙子,一个个都是那么可爱,就像盛开在山林里的一朵朵小花。沿着学校走一圈,看起来总算像那么一回事,没有前几次在点小看到的情况令人心酸,于是心里也稍稍轻松些,和老师们攀谈起来。一谈才知道,即使眼前看到的这些小小的成就,也是他们付出了太多太多的艰辛换来的。
电视是从村民家里借来的,VCD、音响和崭新的篮球架是去年一个经理捐助的善款,学校再加了一些钱置办的。就是那平整的泥操场,还是校长利用假期带着村民一锄一锄挖出来的。我的心,慢慢的被感动着!
活动还没开始,村里的支书主任也来了,虽然是农忙季节,村民也三三两两的聚拢,孩子们的节日成了整个小村庄的节日。从他们的闲谈中,一些事深深的将我打动。
年轻的校长原来是一位老师,后来有机会到村里当了干部,本来他还有机会把官当得更大,但是,他回来了,回到他曾经读书任教的学校,继续他的讲台生涯。他说,他当老师,只思考两个问题,就是如果他是学生,他需要怎样的老师,如果他是学生家长,他们又需要怎样的老师。很朴实的一句话,却令我这个曾经当了十年老师的人,不得不认真的思考。
还有一个更年轻的女老师,86年出生的,08年参加的工作。她参加工作那一年,本来通过考试分到了外面的学校,群力小学分来的是一位外面的老师,她就主动要求和那位老师调换,她回了家乡的小学。和她的攀谈中我知道,其实她已经将家安在了县城正安,她丈夫也在县城工作,而她现在只能每个星期回一次家,还要看能一能找到摩托车。我还知道,她就是群力村村支书的女儿,调换工作地方是她父亲的主意。她父亲,也是一个我不得不提到人。五六十岁的老人,很健硕很健谈。谈起学校,谈起修路,谈起他的村民他的打算,语言是如此的丰富。
这一天见到的还有很多,打动我的也有很多。而我最想记下的,就是那些在底层为着孩子,为着村庄,为着未来,默默的奉献着的人。看到有这样的人在,我们似乎就看到了农村充满希望的未来!
(这是从群力回到家就敲出来的,思绪很乱,文字自然就更乱。这几天太忙,发迟了。)
作者:黄文倩 转自:正安论坛
本网站资源来自互联网收集,仅供用于学习和交流,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原创内容除特殊说明外,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出处。
如有侵权、不妥之处,联系删除。 Email:master@gzz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