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珍故里文风蔚起

“贵州文艺看黔北,黔北文艺看正安”。要用一篇短小的文章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正安的文艺事业的发展历程展现给读者,我一直不敢贸然动笔。“风景这边独好”,正安正在被人们公认的“小说之乡”、“群众文化之乡”、“民俗文化之乡”、“新时期正安文学现象”这些桂冠,充分说明了正安文艺本身的重量,无疑,它是一本厚重的文艺史书。

——采写札记

文学创作——众星拱月

2005年1月,正安作家王华的作品《桥溪庄》在《当代》上发表,实现了贵州作家在《当代》发表长篇小说零的突破,该篇小说的发表,打破了贵州文坛近几年的沉寂局面,并获得了《当代》长篇小说的拉力赛冠军。由此,王华成为全国文坛冉冉升起的一颗耀眼的新星,创作的良好势头一发不可收拾,2006年,她又在《当代》上发表第二篇长篇小说《傩赐》,《桥溪庄》被更名为《雪豆》出版。2008年,王华又出版了长篇小说《家园》。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改革开放以来,正安文学一直都是以众星拱月之势向前发展的。这个特点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正安文艺一直以小说创作为主,诗歌、散文、戏曲、报告文学、书法、摄影等文艺事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二是各个时期的小说创作都有重量级的代表人物,而环绕在他们周围的“作家群”则为他们的冲刺营造了良好的文学艺术氛围:五、六十年代以赵进争、文志强为代表的正安作家频频在外发表中短篇小说,为正安建国以后文学的发展开好了头,起好了步;七十年代后涌现了以石定、赵剑平为主要代表,以王美泉、陈智武、刘礼贵、叶金国、陈义忠等的作家群,在八十年代创作进入了高峰期,他们的作品不断在全国获奖,标志着正安小说创作鼎盛时期的到来。其中石定的短篇小说《公路从门前过》荣获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同时活跃在文坛还有陈义忠、刘礼贵、陈智武、王美泉等等。这个时期的小说创作以较高的质量和较多的数量在贵州乃至全国文坛争得了一席之地,“正安作家群”成为小说界闯出的一匹黑马,从而倍受文坛关注;九十年代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大量作家的外调、下海、从政,使正安小说创作进入了相对沉寂期,但固守在正安本土的王美泉、罗遵义、王龙等小说家仍然精品迭出,并有大量个人小说集问世;新世纪由于“珍州文学沙龙”的组建,这个沙龙里聚集了大量作家和文学爱好者,王华就是目前从沙龙中走出的最有成就的一位,使正安小说创作再次冲出了贵州,杨欧、王龙、雷霖、王小龙等十多名青年作家也活跃在贵州文坛,他们不断在全国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山花》、《青春》上重拳出击,组团发表作品,标志着正安小说创作第二次高潮的到来。目前,老作家们的创作势头不减,新人不断涌现,出现了“整体推进、局部调整”的小说创作新格局。

除小说创作外,正安的诗歌、散文、评论、报告文学等以其雄厚的实力,占据着文坛一席之地。其中刘宗扬、刘华、王芳、陈立航等的现代诗在贵州诗坛享有声誉,陈智武、刘大林的民歌体诗远近闻名,马家华散文、雷贤圣的杂文独具一格,共同构成正安文学花园里的百花齐放的繁盛局面。

建国以来,正安籍人在全省、全国文艺专业协会的会员就有一百多人,其中全国全员就达二十四人。而从事文艺创作的队伍则可达数百人之巨,可谓是“星汉灿烂”。

解放后几十年正安文学创作取得的成就是可以大书一笔的。仅中篇小说就有六七十部之多,而短篇小说、散文诗歌就不计其数了。早期的有石定的短篇小说集《公路从门前过》、《石定小说选》和《天凉好个秋》;赵剑平的小说集《远树孤烟》、《小镇无街灯》、《赵剑平小说选》和散文集《挂在悬崖上的街》;赵进争的散文集《悠悠岁月情》、陈义忠的小说集《隐情》、《小镇风流》。后期的有王美泉的小说集《野店》、《王美泉小说选》;罗遵义的小说集《罗遵义小说选》和与人合作的长篇小说《江湖浪迹》;刘宗扬的诗集《永远的询问》,同时还有王华、刘大林、马家华、刘华、刘祖建等的小说、诗歌、散文集相继出版,形成浩大的正安作者作品丛书系列。这数十部个人作品专著,不能不说是正安文学创作取得的辉煌。而且,一些作者频频获各级大奖,石定的小说家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石定、赵剑平双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奖,石定还荣获贵州省首届政府文学奖,赵进争、陈义忠、王美泉、杨欧获得遵义市首届政府文学奖。为正安文学界争得了荣誉。2007年,在“首届尹珍文学奖”中,王华的《桥溪庄》获第一名,杨欧的《青蛙跳舞》获二等奖。2008年,正安作家杨欧、雷霖、王龙的作品同时入围“尹珍文学奖”。

学校文学社是培养正安文艺人才的摇篮。目前,全县十多个大大小小的文学社有会员一千多名,每个文学社都出版了自己的社刊,如《新芽》、《尹珍亭》、《蓓苗》、《晨曦》、《谷雨》等等。与此同时,书法、美术、乐器、舞蹈等大大小小的各种文艺培训班,招收着数以百计的少年儿童系统训练,发挥着专业培训的作用,培养出大批文艺爱好者,使正安文艺人才层出不穷。而县文联则发挥协调服务的职能,创造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加强交流。仅仅在近几年,就先后有南京市文联和《青春》杂志社、贵州省作家协会和《山花》编辑部、红花岗区书协、遵义市花卉盆景协会等来正安开展创作联谊活动,在进行文化交流的同时,把正安推向县外省外。县文联创办了文艺杂志《芙蓉江文艺》和报纸《正安文艺报》,为正安文艺爱好者创造了一个展示创作的园地。并编辑出版了总规模为十二分册的《正安文艺作品丛书》的《中篇小说卷》和大型报告文学集《天楼雄风》。 2008年,是正安“小说之乡”创建较为关键的一年,目前,《正安文艺作品丛书》中的《短篇小说集》、《小小说集》和《正安作家传略》已交梓付印。

正安不断涌现的大批作品和新人受到省内外文坛的广泛关注,南京市文联副主席张玉宝,南京市文联副主席、《青春》杂志社主编弥尔台等把正安的文学热誉为“新时期文学现象”,正安被贵州省文联领导誉为“贵州文学的重镇”,“小说之乡”已被省文化厅认可,目前已进入申报的关键时期。2007年,“中国作家西部历史文化创作基地”这块金字招牌落户正安,被县委书记韦圣福誉为“中国作协与正安文学的一次划时代的携手”,“正安文艺事业和文化建设的一个新起点”。

文学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离不开肥沃的土壤。一是离不开“尹珍文化”的熏陶,二是离不开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正安县委、县人民政府已将弘扬尹珍文化、创建小说之乡、创建文化先进县,打造地方文化品牌,纳入了全县社会经济发展的“十一五”规划。正安县委县政府积极策划,一直致力于“小说之乡”的申报工作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2007年5月顺利完成了省级“小说之乡”的申报命名。为了进一步增强正安人民历史自豪感和使命感,隆重纪念东汉名儒尹珍先生,2007年,将农历九月初八定为尹珍先生诞辰纪念日。2007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精心策划下,与遵义市文联携手设立了“尹珍文学奖”……这些举措,为了弘扬尹珍精神、传承尹珍文化、发展先进文化,为打造“小说之乡”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艺术创作——百花齐放

2007年,著名作家玛拉沁夫莅临正安,为正安文艺界欣然题词:远望遵义诗千首,近观正安画一楼。

改革开放以来的正安有一个显著的文化现象,文学与艺术的发展总是齐头并进,共同繁荣。有一位远道香港来的客人,在正安城乡经过了解,送了正安四个字:风正民安。

他就是香港亚农基金会主席郭兆明先生。为了探寻正安这个国家级贫困县,能在全国率先村村建起图书室这个奥秘,1997年,郭兆明先生不远万里,与原中共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徐帷诚一起,来到正安,参加在这里举行的“贵州省千乡万村书库现场会”。一时间,正安被各级媒体炒得炽手可热。《人民日报》、《贵州日报》都以《尹珍故里书卷飘香》为题目在显著位置刊出新闻。“尹珍故里”正安,从贵州高原的大山深处,走出贵州,走向全国。临别时,郭兆明先生捧着赠送给他的正安艺术家创作的精美墨石雕刻作品,激动得感叹道:正安,就是风正民安。风,就是尹珍遗风,就是蔚起的文风。

正安文艺爱好者十分广泛。从县文联下设的文学、诗歌、书法、美术、音乐舞蹈、戏曲、摄影、花卉盆景等八个创作协会,就可以窥见一斑。犹为突出的是书画。早在民清时期,就有名声远扬的徐自彦、杨白泉、白瑞之、郭超群等;近代有庥韩世庥、江定元、陈昌霖、王守先、杨长星,以及现在仍活跃在书画界的王化彬、邱仲书、贾祥明、李易成、冯再鸣、梁夷亮、杨长友等老一代书画家,而后起的熊志勇、张画鸣、韩继忠、吕强、青亚飞、雷波、李江等,则有一种不可阻挡的前进势头。更难能可贵的是,在目前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依然有数百名青少年拜师求艺,习学字画。每年由县文联举办的少儿书画现场表演赛,就是他们隆重的节日。创作的书画作品,入展于全国各地,取得了数以千计的大小奖项。而江定元、邱仲书、张画鸣、陈昌霖则分别出版了自己的书画作品专辑,面向全国公开发行。

摄影也是正安的一项优势艺术门类。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老一代摄影家邱仲书、谢明贵就因其摄制的幻灯片而名扬摄影界。现在的黄明石、唐定刚、邱洪、吴卫等则将我县的摄影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们不但创作出大量的优秀作品,还将作品刻录成光盘,广为传播。

周信先生的雕刻艺术和其墨石雕刻作品,则被中央电视台、贵州电视台、贵州画报等多家媒体专题报道,名扬海内外。

李云翔、简承国的词曲音乐作品,曾多次在全国全省的大赛中获得大奖。

以夏明安为首的编导的各种小戏小剧,在全省全市的各种汇演中频频获奖,为正安争得了不少荣誉。

在正安,什么都能与文化结缘,文化活动遍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民风民俗,还是人们的休闲娱乐,无论是逢年过节,还是日常生活,人们的活动都饱藏着文化内涵。遍及城乡的各种民间文艺团体可以佐证。在县城,就有老年秧歌队、腰鼓队、歌舞队、管弦乐队、珍州文学沙龙、珍州影艺沙龙、凤鸣书画院等十多个民间文艺团体。影艺沙龙定期展出高质量的摄影作品,成为正安县城的一个亮点。至于秧歌队、腰鼓队、太极拳队等等,则是活跃在县城的表演主力军,无论是大型庆典,还是节假日的欢庆活动,都有他们的身影。由县书协主席张画鸣出资创建的“凤鸣书画院”,则是正安书画爱好者之家。在农村,有流动文艺宣传队和各种演出队伍。安场镇的乐队远近闻名,演出足迹遍及全县各地。“珍州民乐团”在全县大小喜庆活动中频频亮相,并在周边县市巡回演出。在全县最贫困的碧峰乡,建设村的业余文艺宣传队,则是农民们离不开的文化乐园。

正安是有名的“群众文化之乡”。而群众文化活动之所以开展得有声有色,除了原本浓厚的地方文化传承外,与县委县政府一直致力于推动先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有着密切的联系。1997年,县委县政府出资、民间筹资,全县六百多个村居全部建起图书室。当时这在全国都引起轰动。之后,正安又把图书室深化为“三室一校”,即图书室、广播室、科技录像放映室和农民技术学校,把文化与农村经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得到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

县委书记韦圣福多次提出,正安要弘扬先进文化,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以新世纪的正安艺术事业继续一路高歌,阔步向前——

2006年5月22日,我县前30名选手代表正安县参加了遵义市2006“多彩贵州”旅游形象大使复赛,我县选手李鸿旭以非常出色的表现,在决赛中获得第六名的好成绩。随后,在“多彩贵州”“旅游商品”两赛一会中,我县有10位选手荣获“遵义名匠”称号,2位选手获“贵州名匠”称号。

2007年,我县以“多彩贵州”舞蹈大赛和文化部“群星奖”为龙头,开展了系列活动,开展了50余场的海选赛和县级选拔赛,并在参加全市的比赛中获得“优秀组织奖”。该年我县还开展了以“欢庆十七大、喜迎奥运会”为主题的周末广场文艺汇演系列活动,共演出9场,历时近3个月,参演节目达200余个。在南川举办的“渝南黔北经贸洽谈会”期间,由我县自己编排的《水兜舞》成功参演,给广大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对于宣传正安起到了积极作用。

2008年,经县委研究,确定启动创建省级文化先进县,决定用三年时间完成创建工作。

“雄关漫道真如铁”,创建省级先进文化县,正安文艺事业发展担负着重任,正安文艺工作者需要快马扬鞭。

作者:许雨松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