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庆教学点:拷问西部农村基础教育

前言:我们不是曝光,更不是揭短,我们只想让更多人来关注山区基础教育。论坛前面和近期推出的教学点办学情况纪实帖,如《送书记》、《格林花池教学点又开学了》、《湾丘小学支教老师点滴》、《快乐端午节 山区送温情》等,均旨在如实反映山区教学点的艰难办学状态。他们不是哪个村民组、哪个行政村、哪个乡镇、哪个贫困县、哪个落后省所特有的,他们遍布祖国各地,尤以西部最为突出。这方面的报道相当多,也不是我们的首创。早在20世纪初名导演张艺谋拍摄的《一个都不能少》就已作了深度反映,贵州本土电影《水凤凰》也作了真实体现。本帖中的姚欢老师不就是张艺谋镜头下的魏敏芝?格林花池教学点的叶含胜老师不就是《水凤凰》里的陆永康?

我们将在逐步开展的“走遍正安”活动中重点走进农村教学点,如实反映他们的求学状态,为了不“扰民”,每次参与者在3-5人,大型活动可增加人员。详情将专门发起活动帖。

福庆教学点:拷问西部农村基础教育插图

福庆教学点:拷问西部农村基础教育插图1

去年搞农村教学点办学状态调研时,对全县的教学点办学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结合“走遍正安”活动和自己的户外爱好,走了不少的教学点。这个周末,计划去庙塘的几间教学点看看,由于事先安排的是两天时间,且要入户走访,人多车辆不好安排,就只约了4人,加上我有5人,一台车刚好饱和,不浪费汽油。

统筹了大家捐助的公益经费,购买了10个书包及文具若干,一大早驱车前往。

乡镇工作头绪多,一般我们都不主张打扰他们,本次例外,庙塘党政热情接待了我们。在政府食堂匆匆吃过午饭,我事先联系了一名曾在福庆教学点所在的村工作的干部带路,前往目的地。

原计划还要去田堡教学点的,村里的同志说已经停办了,便直接去了福庆教学点。

福庆教学点:拷问西部农村基础教育插图2

路过农家,“一脸阳光”与他们短暂攀谈。他还发明了“书包背书包”的运输办法,既不把书包折叠,又保证能全部运上去。

福庆教学点:拷问西部农村基础教育插图3

福庆教学点:拷问西部农村基础教育插图4

沿途风景如画,大家有说有笑的前行。

福庆教学点:拷问西部农村基础教育插图5

路遇打田的老年人,说几个儿子儿媳都外出打工了,大一点的孙子们在外读书,小点的留在家里自己照看,还不得误了农活。

福庆教学点:拷问西部农村基础教育插图6

不远处有一个小村庄,看上去有些世外桃源的感觉,但在此短时居住还可以,长时间居住试试,生活不便,相当艰难。

福庆教学点:拷问西部农村基础教育插图7

向导告诉我们:目标就在前面的山顶上。

8个学生3个班,一个30户人家集居的寨子,一个刚踏出初中校门的小老师,一块坑坑洼洼的老黑板,一群蓬头垢面小精灵,一位热情好客的老组长,一顿丰盛的农家饭,诉说着边远山区基础教育的辛酸和无奈。

福庆教学点:拷问西部农村基础教育插图8

福庆教学点:拷问西部农村基础教育插图9

天上下着淅沥小雨,坡陡路滑,我走在队伍最前面不断鼓励大家,特别是两位女士。大家相互提醒着,向遥远的目标迈进。

福庆教学点:拷问西部农村基础教育插图10

羊角坳,这个山高路险风景好地方,我们在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努力后,终于来到这里。一条羊肠小道呈一条细线从山脊上穿越而过,两边是万丈深渊,让人不寒而栗。我有恐高症,此时此刻,却不敢表现出来,仍然在前面背着论坛大旗甩出大伙50米左右,不断的“快到了、快到了”激励着大家。站在低处看顶上的人,仿佛从天而降。

福庆教学点:拷问西部农村基础教育插图11

路险,资深驴友“一脸阳光”站在队伍中间,不停地前呼后唤!

福庆教学点:拷问西部农村基础教育插图12

关键时刻,“一脸阳光”成了整个队伍的安全员,拉一把这个,扶一下那位,让大家安全通过危险地带。雨更大了,大家没有退缩。我冒着被雨淋湿宝贝镜头的危险,抢拍了大家越险的场景。尽管小心翼翼,镜头上还是有了雨滴。

福庆教学点:拷问西部农村基础教育插图13

福庆教学点:拷问西部农村基础教育插图14

羊角坳两边非常漂亮的的峡谷和原始森林,天气不太好,又下着中雨,没仔细拍。都说野外徒步是把双脚放在地狱,把眼睛放在天堂,看来一点不假。

福庆教学点:拷问西部农村基础教育插图15

“大胆下来,有我呢!”

福庆教学点:拷问西部农村基础教育插图16

羊肠小道旁边的悬崖

福庆教学点:拷问西部农村基础教育插图17

加上路,让其险要情况更直观些

福庆教学点:拷问西部农村基础教育插图18

“怕归怕,还是给俺来张纪念照吧!”

福庆教学点:拷问西部农村基础教育插图19

羊角坳全景

福庆教学点:拷问西部农村基础教育插图20

在路上

福庆教学点:拷问西部农村基础教育插图21

翻越了海拔1429米的高山,福庆教学点算是到了。姚组长无奈地告诉我们:前年、去年人数都在20人以上,最多时有50多人,附近桐梓县的深沟落海的孩子们都来这里读书。近年来由于多方而把原因减少了。原来的老师要外出打工,组里商量了不能让现在的8个孩子失学,就找到镇中心小学,以每月600元的工资请了刚初中毕业的小姚老师。

没有人愿意长期呆在这里“穷教书”,老师无奈之下一换再换。老师一换,教室就得跟着换,谁教书,谁家的堂屋就是教室。在这间教室一角的床铺告诉我们:它还兼有主人寝室的功能。

福庆教学点:拷问西部农村基础教育插图22

这黑板,再看看上楼的教室和桌凳和小姚老师家义捐出来做教室的堂屋,足以说明山区基础教育的落后现状。

福庆教学点:拷问西部农村基础教育插图23

当我的镜头与这位小女孩的目光相撞时,差点忘了摁动快门。

福庆教学点:拷问西部农村基础教育插图24

趁休息的闲暇,“一脸阳光”和"ling影”赶忙边问边记一些情况。

福庆教学点:拷问西部农村基础教育插图25

福庆教学点三名二年级学生中的一名

福庆教学点:拷问西部农村基础教育插图26

福庆教学点:拷问西部农村基础教育插图27

与城里孩子相比,她们输在了人生的起跑线上,迷茫的眼神在向世人发问:“我们明天在哪里?”

福庆教学点:拷问西部农村基础教育插图28

在这里,我再次见证了山里孩子的朴实。上周去瑞溪盘龙教学点时。最开始计划每人发5支铅笔,后来发现数量不够,改发4支,之前多发的学生全部主动退了一支。我们到了福庆教学点时,同行的徐医生拿出本来准备用来补充能量的糖果分发给孩子们,当递给这位男生时,他怯怯的说:我不是这学校学生,我不能要。

福庆教学点:拷问西部农村基础教育插图29

不知道该加哪样文字说明。

福庆教学点:拷问西部农村基础教育插图30

全校师生在教室前合影。有一名学生因离校太远,没能赶到学校。

福庆教学点:拷问西部农村基础教育插图31

16岁的最美最年轻女教师。

福庆教学点:拷问西部农村基础教育插图32

徐医生和姚老师在分发书包及其它文具。剩余的2套我们交给了组长,由他分发给当地在其它学校读书的贫困学生。

福庆教学点:拷问西部农村基础教育插图33

福庆教学点:拷问西部农村基础教育插图34

热心的姚组长为我们准备了当地最丰盛的晚餐--腊肉、鸡蛋、菜豆花。我们却不能回报他什么,惭愧!

福庆教学点:拷问西部农村基础教育插图35

吃完饭,时间已是6点多了,我们得赶快下山,天黑之前必须走到公路上。“耕夫”上了卫星图,我再描一张实图。看上去就一10厘米长的红线,我们爬上山时用了3个多小时,下山时也用了将近2个小时。

福庆教学点:拷问西部农村基础教育插图36

下山时固然没上山累,但天色渐晚,道路湿滑,“ling影”不小心摔了一跤,好在并无大碍,加上她本身比较要强,坚持着没有掉队。

福庆教学点:拷问西部农村基础教育插图37

半路遇到背运东西的两姐妹,我除了给他们拍照以外,更多的是对他们油然而生的敬意。我们基本是空手上坡尚有人吃不消,而他们,还要负重而行。

福庆教学点:拷问西部农村基础教育插图38

半坡上这位80多岁的老人,关切地向我们问这问那,好意挽留我们坐坐,目送我们下坡。

后记:正安县农村教学点调研报告

根据县政协年初主席会议工作安排,由县智力支边办公室牵头,相关领导和教育科技系统部分政协委员参加,于4月30日至6月上旬,对我县现存教学点的办学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本次调研重点围绕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和布局调整三个方面,分4个组赴17个乡镇实地查看农村教学点的情况,并邀请乡镇党政领导、中心完小校长和政协委员参加调研座谈。同时也利用工作之余和节假日个别走访,搜集群众的意见建议。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我县教学点现状及基本情况

全县现在共有农村教学点116间,其中200-100人的有28间,100-50人的有27间,50人以下的有61间。租用或借用民房办学的8间,借祠堂、庙宇办学的2间。有学生7113人(学前教育班未统计,若以每间15人测算,则为1596人),占全县小学生的6.1%;教师376人,其中代课194人,占全县小学教师的7.5%。

二、我县教学点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办学条件差:一是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1、绝大部分是“裸教学楼”,由于修建时受规划、资金等因素的制约,没有围墙、操场、宿舍等,除了教学楼和简易厕所外,再无其它配套设施。2、危房办学,大部分教学点都是由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之间建的校舍或者解放前的寺庙、祠堂改建而成,经历多年的风吹雨打,如今大部分校舍已成危房。3、租借民房办学,除了一间屋子以外,什么都没有,有的甚至也是危房。4、部分教学点上空低矮的电线从校园内拉过。二是教育设施差,影响学生全面发展。教学设备除了陈旧黑板和破烂的桌凳,其他的什么都没有,教师上课靠“一根粉笔打天下”,与中心小学差距越拉越大。由于这些教学点学生少并且有撤并的可能,一般而言,中心小学不再投入,只在业务上作一些必要的指导,基本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教学点日常运转只能依靠部分公用经费和社会捐赠,有的教学点教师甚至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挤出钱来买教具。体育设施缺乏,部分教学点有少量图书资料,而计算机、科学课设备及实验材料则是一片空白,即使个别教学点配有远程教育播放设备,其运行效果也极差。

(二)师资水平:一是师资力量欠缺。全县教学点376名教师中,有代课教师194人,其余占51.2%的公办教师中,多数是“民转公”的老同志,极少数为近两年招聘的“特岗”教师。很多教学点是一个教师上几个年级的课,并且,整间教学点长期由一个教师支撑的有31间之多。二是师资水平偏低,教学质量不高。与中心学校相比,在学历、年龄以及实际能力水平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距,有少数的甚至完全不具备最起码的任职资格。教学点教师大多来源于本乡、本村,大多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师教育,基础较差,而且常年在偏远地区工作,信息闭塞,缺乏培训机会,观念跟不上,教学方法也很难提高,上课力不从心,难以胜任新课程,更谈不上开展科学类、艺术类及综合实践等教育教学内容,使教学点孩子接受的素质教育的程度明显弱于中心小学的孩子。在这些学校,由于办学条件较差、信息闭塞、教学理念陈旧、教师负担过重等各种原因,合格率普遍较低。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较高, 艺术、外语、计算机课程难以按照要求实施 。由于复式教学优先保证语文、数学教育,故教师一般由以上两个学科的教师担任,体育、音乐、美术、科学课在少量教学点能凑合着上,绝大多数教学点无法开课,更不要说外语、计算机课了。在这种教育背景下,这些教学点成绩可想而知,绝大多数学生语数两科成绩加起来总分在50分以下,一个年级平均分也就20-30分,更不要谈什么素质教育了,长此下去,显然不利于山区人口素质的提高。

(三)布局不合理:一是所在地理位置不合理。有的教学点离中心完小或村小较近,如流渡的杨柳、和溪的长丰、土坪的石新、团结等教学点,只是由于当地老百姓的一些意识问题,该拆而没有拆;而在另外一些地方却没有修建可供办学的教学设施,孩子们要爬山涉水走十多里的山路去上学,村民们只好自发集资修建或租用民房,聘请当地相对较有学历的人教学,解决低龄孩子们的入学问题,采取“两段式”读书方式,待孩子们年龄稍大后转入较远的学校完成高年级段的学习任务。如桴焉的花开、碧峰的大坪、文联、毛雨联,庙塘的福庆,小雅的牛角塘教学点等。二是资源配置不均衡。以教学楼为主的教学硬件整体过剩与局部短缺矛盾相当突出。在以政府投入、社会援助为主要渠道的教育资源配置过程中,由于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统筹推进,千方百计、呕心沥血建起的漂亮校舍,短短几年间学生就所剩无几甚至成了空房,校舍、课桌等浪费严重。如扬兴乡的庙如,凤仪的石笋,安场的节约,桴焉的坪生,流渡的中坝、杨柳教学点等。而在更为偏远的教学点又非常短缺。如瑞溪的盘龙、大山,碧峰的胜利、拥丰,庙塘的田堡教学点等仍租用民房,碧丰乡文联教学点借用农村祠堂办学。三是师资配备不均衡。总体上讲,全县教学点师生比为1:18.7,低于国家1:19的标准,而加上学前教育部分则为1:22.5,又超出了国家标准。从各乡镇上报的材料来看,师资最为短缺的当数新州镇尖山子村红官坝教学点,小学一至六年级102名学生只一个老师上课,实在很难想象该校是如何开展教学工作的。只有一个老师的教学点全县有37间,他们多数要负责三个级,30名上下学生的教学任务,但也有好几间教学点,如果不加学前班,一个老师就只教几名学生。由于相当一部分教学点地处偏远山区,交通落后、信息闭塞,长时间处于“撤不了,办学难”的尴尬境地。

三、几点建议

(一)统筹规划、调整布局、区别对待。坚持“学校规模与受教育人口相协调、与学校服务区半径相结合,与办学成本相协调”的原则,继续推进农村学校校网布局调整工作。在校网调整中,既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结合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人口流动情况,一些完全没有必要保留的“微型教学点”,应该有序撤并,促进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同时,又要立足当地实际,从“保障人人享有受教育权利”、“不让每一名学生失学”的角度出发,对一些地理位置特殊,短期内不宜撤并的教学点,在办学条件方面应予适当补充完善;而对一些生源稳定,班级规模较大,符合布局规划的教学点,则应从长远角度予以重点投入建设,使之在办学条件和质量上缩小与中心学校的差距。就教学形式而言,应合理调配师资,尽量减少复式教学。教学点服务区如果人口出生率过低,居住又十分分散,当年不便办班的,可采取隔年招生的方式,减少班级,降低复式教学级数。在撤并过程中,对群众中存在的片面认识,帮助他们算好师资、硬件、教育质量等方面的教育综合账,充分发挥好中心小学在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方面的“盆地效应”,顺利撤并应撤教学点。在撤并这些教学点时,应充分结合国家“十二五”教育规划和我县即将形成的“十二五”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农村学前教育纳入规划范畴,与普及农村学前教育相结合,逐步建立起农村幼儿园,为普及农村学前教育奠定一定基础。

(二)对全县村级小学(重点是教学点)财产进行一次规范清理。校舍等不动产可通过改造、互换、转让、拍卖、租赁等方式依法处置。把富余的课桌、黑板等可移动资产调整充实到紧缺教学点;把已经停办闲置的教学楼及其附属设施合理改变用途,挖掘其经济价值,并把所得收入用于建设不能撤并的教学点,使它们能够得到巩固完善。

(三)多措并举加强教学点师资建设。一是充分考虑农村学校生源区域广、相对分散、规模较小的实际,要合理确定编制标准,保证这些地区基础教育教学的基本需要。对一些偏远山区在一定时期仍要保留一定数量教学点的实际,适当增加所在地区教师队伍的总体编制。二是根据实际,继续做好代课教师的清理工作,妥善安排善后事宜。坚决清理在编不在岗人员。三是有计划地安排好教学点教师培训工作,优化教学点教师队伍,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四是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中心学校的教师到师资紧缺的教学点工作,组织师范类大学毕业生志愿者到农村教学点支教,增强教学点师资活力。五是建立新教师农村教育服务制度,将新进教师一律先安排到师资紧缺的教学点进行岗位煅练。六是加大特岗教师招考力度,把更多志愿干、适合干这项工作的优秀人才吸纳到教师队伍中来。七是做好对口支援工作,组织开展城乡学校结队,教师相互学习交流等互动互助活动。

(四)完善和加强保留下来的教学点。根据各教学点具体实际,综合地理位置、服务面积、服务人口等因素,科学论证各教学点的取舍。整合各方面的资金对保留下来的教学点予以必要的完善和加强,优先解决迫切问题,特别是那些租房办学,没有任何教育设施,师资极度短缺的教学点。发挥好县精神文明办、县委统战部、工商联、团县委、智力支边办、民间志愿组织等机构的桥梁纽带作用,整合政府投入与民间助学力量,充实教学设施、体育器材、课外图书等,解决好这些教学点的实际困难,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减少山区儿童辍学率。尽可能改善教学点教学办公条件,让志愿到教学点任教的教师“住得下”、“能上课”。

(五)加快建立农村寄宿制小学。我县是劳务输出大县,农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占很大比例,隔代教育存在种种弊端。而就我县目前的教学布局调整情况看,急需在各乡镇适度建立农村寄宿制小学,以利于各类教学点的撤并。农村寄宿制小学是一项系统工程,资金投入数目庞大,要积极对接国家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加快建设步伐。同时要作好科学规划,防止产生新的浪费。

(六)规范教育专项资金管理使用。近年来,不断有教育专项资金使用不当的行为发生,造成资金流失,部分干部因此被查处。建议在教育系统专题开展一次师德师风整顿活动,强化宗旨教育,运用督查、审计等手段,加强对教育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的法律监督,使之更多地惠及各教学点。

作者:冯其伟  转自:正安论坛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