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二十年 走出一片天
吕明琴:开弓没有回头箭
“当客车缓缓启动的时候,望着公路两旁的送行亲友,特别是看到父母亲、哥哥姐姐的身影越来越远时,我就哇的一声大哭起来……我是一路哭着来到番禺的。”现年36岁的吕明琴回忆起当年离家远行到番禺时的情景,回忆起那惶恐不安却又满含矛盾的心情,仍欷歔不已。
来自正安县凤仪镇红旗村的吕明琴,是第一批打工者中年纪最小的一个,胆子小,从没出过远门。当时只有16岁,家里有五姊妹,在家是老幺,本是上学的年龄,家里人不愿她出去。可是,世代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吕明琴,面对家境的贫困,父母的压力,小学没有毕业就只得含泪离开了温暖的家。
吕明琴走进的是番禺一家现代机器轰隆隆的服装制衣厂。陌生的环境里,看不到亲人的容颜,闻不到故乡的气息,从未出过远门的她时常在黑夜中哭泣,很想家。
她住在用石棉瓦搭建的低矮的简易工棚里,虽是阳春三月,工棚四面漏风,夜里又冷又怕,每天都要早早起床,让这个没有吃过什么苦的乖乖女不知哭了多少场。刚去时水土不服,饮食也不习惯,广东的甜食与贵州的辣味截然不同,用酱油泡饭、冷水泡面是常有的事。当一部分熟悉的同村姐妹或因身体不适应,或因受不了苦回去了,年少的吕明琴也曾动过想回家的念头。但她喜欢看城市宽宽的马路,高高的大楼,与家乡低矮的泥巴房、窄窄的乡间小路相比,这里的一切都让小小年纪的她觉得新奇。“谁不想生活条件好一点、生活的地方美一点”这个简单朴素的想法让她坚持下来了。这一坚持就让她的工作、生活、爱情、婚姻、家庭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随后吕明琴在橡胶厂、玩具厂等待过,逐步适应了当地人的生活习惯,小小年纪的她凭着记忆力好、学得快,干一行就很快熟悉一行,成为一个受厂方欢迎的熟练工。那时的月工资都在300元左右,每月拿着连父母亲都不敢想象的钱,她开心极了。
“回想过去,我最大的遗憾是文化不够高,只有初小文化,没有资格去拿那些依靠高技术吃饭的高工资。”吕明琴充满后悔地说。
谈及她为什么会选择在番禺结婚、安家时,吕明琴面色红红,幸福地笑了。
吕明琴是幸运的,在她来番禺打工的第三年,认识了正安来打工的青年王正。那是一个憨厚纯朴、精明能干的小伙子。之后,两个正安青年在异乡恋爱并结婚、安下了家。夫妻俩勤劳、朴实、能干,边打工边学技术,基本上把一套制作皮鞋的技艺掌握了,同时还掌握一整套先进的经营理念。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和经验积累后,两口子在番禺南村与人合伙开了一家鞋厂,当上了名符其实的老板。
而今,吕明琴夫妇经营的鞋厂红红火火,厂房面积1000多平方米,有80多个工人,其中还有不少是来自贵州的农村青年,年纯收入有10多万呢。
按照吕明琴的话来说,“打工的日子艰难呀,人生地不熟,举目无亲,什么都依靠自己的双手,有时候生病了,一面要被工厂扣发工资,一面要带病坚持工作,同时还要随时考虑被老板炒鱿鱼呢。”她一边倾诉着那曾经远去的记忆,一边不停的抹眼泪。“有时候我们女孩子家身体不适了,还要勉强坚持着上班,惧怕老板看见我们自己的脸色不好,影响生产的效率。”
有了一定经济积累的吕明琴不再是昨天的小“姑娘”,而是能够把握市场运行的好手。她和丈夫王正于1995年春节回家过年,就在家乡石笋峰开了个沙场。现在沙场生意不错,只是番禺那里又有自己的工厂,那里也还有近百号兄弟姐妹等待着他们的引领,于是,他们只好把正安的沙场交给弟弟管理。
已经成为小老板的吕明琴在今年春节期间,真切地告诉前去看望他们的正安县领导:“我们打工的妹子在外面的确非常艰难,但是,从国家到各地领导都特别关心,我们有信心和志气发挥贵州人的苦干、实干劲头,一定能够闯出一条发展的路子。”
如今,吕明琴在那里站稳了脚跟,一家人住在番禺,两个孩子已在那里上学读书。他们已把番禺当作第二故乡。
杨天英:擦干眼泪从头越
20年前,带着一脸兴奋和梦想来到番禺的又一个打工妹杨天英,是一个让人见面就难以忘怀的姑娘。
在番禺的20年,她的历程是:打工——做生意——自己出来干——打工。
20年的打工生涯,凝聚着她太多的喜悦、幸福、痛苦与辛酸。这个当年的年轻姑娘已被岁月的沧桑在脸上写上了太多的艰辛,但她热情、率真的个性以及勤劳吃苦、敢拼敢闯的气息却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眼前仍单身一人的杨天英无奈却又苦涩地讲述着她的故事。
杨天英是格林镇春雷村杨家湾组人,第一批到广东番禺打工者。家有六姐妹,由于家里穷,出来时仅带了一床烂被子。初到番禺时进的是一家服装厂,第一个月拿到了160元工资,作为一个农村姑娘,从没看见过那么多钱,高兴得一个晚上睡不着觉,直感美好的生活在向她招手。在服装厂打了两年工后,杨天英转入一家食品面包厂继续打工。打工的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向前,杨天英慢慢地适应了工厂的工作和那里的生活习惯,除了每个月伙食费和其他花销外,慢慢地存起了钱。5年后,眼见存了有近3万元钱的折子,聪明的杨天英就想自己当老板做生意。
杨天英在番禺“下海”的消息在正安打工妹间不胫而走。“杨天英怎么了?好好的工作不干,哪股筋胀了?”“杨天英自己炒了自己的‘鱿鱼’,她能行吗?”许多同去的故乡打工妹议论开来。可是,谁知道细心而聪明的杨天英凭借在服装厂和食品厂掌握的技艺和对外部市场的了解,做起了服装、食品等转手生意。
一年的惨淡经营,一年的滚爬摸黑,杨天英的服装、食品转手生意赚了,赚了比她在工厂打工五年的钞票还多。可是,单纯、质朴的杨天英在生意场上仰仗自己的感悟取胜,却忘了生意之外的“爱情”磁场。就在她生意利好的时候,一个精明的福建青年向他悄悄地靠近,并且用那“花言巧语”的引力把杨天英的感情勾走,一年之后,这个男人却背着杨天英另结新欢,还在离开之时把杨天英含辛茹苦积攒的近10万元钱也全部卷走了。
眼见多年打拼的血汗钱突然之间一无所有,当时杨天英整个人都快要崩溃了,不知流了多少辛酸的泪水。想到自杀,想到一走了之,远远地离开番禺,可又去什么地方呢?
怨啊!悔啊!怨恨自己当初没有文化,不了解外面的世界。一个星期后,身无分文的杨天英来到一家工厂打工,月工资2000元。这一进厂,不知不觉又是3年,省吃俭用又存了2万多元。
有了2万元的积蓄,杨天英不安的心又动了。她毅然离开这家工厂,再次去做她已经轻车熟路的服装、食品转手生意。她本来是准备不再考虑婚姻的,可终究难以抵御“爱情”的诱惑,又被另一个男人骗光了所有的血汗钱!
二次受伤的杨天英欲哭无泪。
杨天英会倒下吗?同在番禺的老乡们都在担心着她。农村姑娘的宽厚、善良以及坚韧再一次让她站了起来。
她再次打工攒钱,从头再来。现在的她精气神不错,仍积极向上、敢拼敢闯。近几年,她开始养猪,租地搞养殖场。一年养100多头猪,有6万多元收入。“再干几年多挣点钱后将学到的技术带回家乡办养猪场,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杨天英自豪地告诉我们。
“一路走来,我只是一个打工妹。我感受到了生活对我的薄情。不过,我相信,我会用我的勤劳、朴实和自己双手去打拼我的明天,我会再好好地努力,一定会做出一个样子给父老乡亲看看。”杨天英豪爽而质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激动地说。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们有理由相信,靠自立自强,人生价值得以初步实现的杨天英,未来的生活一定会过得非常充实,一定会找到一位疼她爱她的另外一半。
梁龙会:阳光就在风雨后
“你要经常想想这个贫穷的家哟!”聆听着母亲临行前的叮嘱,刚刚满18岁的梁龙会初中毕业后随正安有组织、有领导的“300娘子军”来到广东番禺一家玩具厂当起了工人。
“想起我妈在我临走前的话语,我强烈地感受到我肩膀上的责任。”梁龙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感慨地说出了心里话。
梁龙会在家里排行老大,弟弟妹妹多,外公外婆也在家里住,家境的贫穷可想而知。一到广东番禺,梁龙会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干好,一定要挣钱,改变家里的境况。第一个月领了50元的工资,添置好衣服和日用品外,梁龙会把剩下的10元钱就存了起来。第二个月,由于心灵手巧,技术熟练快,她拿到了152元,是厂里的第二名,以自己的行动得到了“这名贵州姑娘真能干”的夸奖。拿到工资后,梁龙会立即给家里寄了150元。第一次寄钱回家,心里乐开了花,至今回想起来梁龙会也余兴未了。即使当时天天都要加班,坐痛屁股、站酸了腰也不在乎。
“要是一个月能多寄点钱回家,那该多好啊!”
来源:当代贵州 2007年07月14日
本网站资源来自互联网收集,仅供用于学习和交流,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原创内容除特殊说明外,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出处。
如有侵权、不妥之处,联系删除。 Email:master@gzz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