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马村的传说
出正安县城北门在老鹰关向西拐,翻山越岭行上65公里,便是生我养我的故乡——小雅镇。
小雅镇作为一级地方行政的治所,最早设置于清朝年间,但当时不叫小雅,叫小马村,这名字一直沿用到解放后设立区公所的时候,但在当地民间直到现在仍习惯上把它叫作小马村。而小马村的正确位置并不是现在镇政府的所在地,而是位于出黑神店场口往黄渡方向约一公里的地方。
小马村坐落于一道较陡的半坡之上,背靠海拔千多米的大垭门,场背后的山形酷似两只上山的凤凰。脉发于大垭门的黑神店和牛王庙两道山梁一头扎进河里,一北一南围成一道弧形,而从它当门的坡脚静静地流淌而过的庙塘河也顺山势绕成一道很对称的弯子,山的弧形和河的弯道巧妙地构成一幅十分天然而又规则的新月图形,小马村恰好处于这弯新月的正中位置。也许正是它山形河弯的美妙,人们便认定它的风水很好,这大概就是它被选定为一方治所的缘故吧。
而关于小马村这一名称的由来,更让它披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但逢春暖花开、麦苗泛青之时,每天清晨,河对面胡家坝的人们总会看见有一匹通身雪白的马儿在场背后的麦地里吃麦苗,便向这边的人大声呼喊,但这边的人跑到麦地里四下张望,什么也没有,但麦地里却布满了乱糟糟的马脚印,麦苗也被啃得七长八短的一塌糊涂。这样的次数多了,人们满腹猜疑但不得其解,心里也越来越虚,深怕是什么妖怪之类的东西,于是便请来当地法术最高的道士先生设坛降妖。但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先后设了几次坛,破费了不少银两,而那匹马儿照常出没,麦苗照常被糟践,人们真有些无奈其何了。就这样年复一年,人们苦不堪言,但又无法可想,只能听之任之了。终于,这件不知困扰了人们多少年代的恼火事,居然被当地一个得过秀才功名的人轻而易举地解决了。他怀疑是牛王庙里的那匹木马在作祟,于是便用几颗大铁钉将木马的四脚牢牢地钉死,马吃麦苗的事就再也没有出现过了。也许是这件事把人们害得太惨,为了永远记住它的缘故吧,人们便把这里叫作了小马村。
自从小马村成了地方治所之后,它曾经有过繁闹的历史,但也经历了更多的沧桑。听老人们讲,由于这里地处两省三县结合部,方圆百十里内除了庙塘,这里就成了最大的乡场。不说别的,单是猪肉的买卖,据说经常性的一个赶场天就要卖七十二案肉。虽然从当时的人口密度及经济状况来看,这种说法的可信程度不大,但也可想象当时的繁闹景象。它的场镇规模历来是很小的,直到解放之初也只有十几户人家,且全是茅草房,但街是青石板街,街两边是凉亭通道,是典型的黔北乡场的风格。世居这里的人们从最先为前来赶场的人们热情地烧茶递水开始,渐渐有了经商意识,因此比乡下人要略显富足,于是便经历了好多次土匪的烧杀掳抢,所以自兴场后的百多年间,小马村的规模始终没有得到扩大,仍就是十几间茅草房。解放后,人们生活渐渐好了起来,到“大跃进”时,原来破烂不堪的茅草房被清一色的木瓦房全部取代了,加上设区之后多数机关和部门都新修了楼房,小马村才迎来了它最为兴盛的时期。不料到了1972年12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人为的火灾,将它几乎烧了个精光。在各级组织的关怀和救助下,仅仅两年时间,火场废墟上建起了一幢幢砖混新房,古老的小马村焕发出了新的风姿。但是,随着区委、区公所从长远发展出发,作出在骆通宅一带修建新街的决定开始,小马村就退而次之变成了“老街”,它作为地方治所的长达两百年的历史终于划上了句号,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小马村”。
小马村的演变,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但它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却是永恒的。尽管如今的小雅新街高楼林立、街道宽敞,而且蕴涵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但人们仍然时常叨念着它,仍然记起它那段近两百年的沧桑岁月。
作者:罗遵义
本网站资源来自互联网收集,仅供用于学习和交流,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原创内容除特殊说明外,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出处。
如有侵权、不妥之处,联系删除。 Email:master@gzz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