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悟的“知青”茶场

贵州省正安县班竹乡上坝村,一个几乎被人们所遗忘的角落,上世纪70年代,为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学习接受再教育”的号召,400多名知识青年来到了上坝村,在这里修路建房、开荒建园,建成茶园28000多亩和房屋无数栋,于是上坝村上坝茶场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上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加快,经济体制的变革,上坝茶场开始沉默了。30多年过去,如今仍有121名知青在这里静静地守望着这片变得有点寂寞的土地,仅剩下的5000多亩可采茶园就是他们的全部生活来源,居住在被修复过的随处可以显现出陈旧痕迹的房屋里,每天为茶场打工艰辛地生活着。30多年来,他们几乎和外界失去了一切联系,一层不变的过这上世纪70年的生活。2007年,在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提出大力发展茶叶产业的思想指导下,这里的知青们激动了,他们把自己的子女送望了茶叶专业学校,这个与外界隔绝了30多年的小山村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7月19日,对正安县上坝茶场的职工们来说是一个非常激动的日子,这一天,来自贵州茶技术与茶文化学校的40名学生在这里举行“茶叶技术培训班”的开班典礼,这其中就有13名学生是茶场知青的子女。为了这一天的到来,王书安3天前就关掉了自己早餐店,和茶场里的职工们一起贴写标语、安排火食、打扫卫生等,忙得不亦乐乎!

王书安是茶场里的一名工作人员,30多年前,为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来到上坝茶场学习,当了知青。这一学习就是几十年。如今在茶场里当管理人员,每月工资290元。为了供女儿读书,王书安在自己家了开个早餐店,经营沙锅粉、沙锅面,每月能为家里多增加上百块钱的收入,就这样,在别人的眼力,感觉王书安要比场里的其他职工要富裕了很多,但事实也是如此,至少王书安有了另一项生活的本领,比别人多了一条生活的道路。

“场长的工资最高330元,我的工资是260元。”在茶场当了33年知青、今年56岁的夏心忠说。夏心中只是茶场中幸运的一员,在茶场100多名职工中,能每月领到工资的职工也只是上少数几个人,其他的大多数职工只能靠为茶场打零时工来维持基本生活。据夏心忠介绍,当年有400多名知青来到上坝村,后来,一部分根据组织的安排回到了城市生活,一部分因环境的艰苦而病逝,剩下的还有100多人,由于长期的生活习惯问题而不愿意离开,在这里与茶园相依为生。30多年来,“上山干活,回家学习”他们一直已自己的方式生活着,他们几乎和外界断绝了一切联系。在选择留下来的100多名知青中,有的后来试着回到城市生活,但最终还是回到了茶场。“像我们这样的人,现在回城市里能干什么呢,茶场才是我们的根据地,几十年的生活已经习惯了。”夏心忠说。这是夏心忠的内心话,也是这些老知青门共同体会:茶场成为了他们唯一选择生存方式。

在这样的环境下,每年的冬天就是这些老知青们最难熬的季节,这个季节没有茶叶可采,唯一的经济来源都被断绝了,再加上天气寒冷、住房简陋,经济困难,取暖的燃煤都无法购买。上坝煤矿资源丰富,在茶场附近就有几家煤矿,可茶场里的职工们却无钱购买,只有每天上山打柴来煮饭取暖。据多次来到茶场采访的正安县外宣中心罗文介绍,场里有一位老知青为了省柴节油,多年来一直以面条当主食;为了节约养殖成本,总是把小狗养大后就吃了再买一只小狗来喂养,这样既节约了粮食有满足养狗爱好。

上坝茶场位于正安、道真、务川三县的交界处,距离正安县城50多公里,是一个十分偏僻的地方,茶园大部分老化,茶场职工216人,如何摆脱现在的困境,作为场长的欧代举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2007年4月,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贵州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的文件给了欧代举新的启示,后来正安县政府又出台关于发展正安茶产业的40条意见,使得欧代举的思路更加清晰。欧代举一边申请项目资金对茶园进行改造,一边添置新的加工生产设备,同时为了给茶场培养下一代优秀的人才,还动员茶场的知青们把自己的送到茶叶专业学校去学习。

在场长欧代举的动员下,2007年,贵州省茶技术与茶文化学校成立并首次招生,王书安不顾生活的艰辛,把女儿送进了茶技术与茶文化学校。“以前我们的茶场2万多亩,由于缺乏管理,茶园已经老化,加上茶叶的销路不好,现在只剩下5000多亩可采茶园,把下一代送去茶叶专业学校学习,在贵州发展茶叶产业的大好形式下,希望他们毕业后能回茶场作出自己的贡献”王书安说。

和王书安的想法一样,茶场目前已有13位老知青把自己的子女送到贵州省茶技术与茶文化学校学习。在欧代举的努力下,上坝茶场已被贵州省茶技术与茶文化学校选定为学生实习培训基地。来自正安县的茶叶企业的总经理、茶叶加工师们将为这些实习培训的学生们进行现场指导,使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

老知青们的思想在转变,茶场的效益已在一天天边好,今年,上坝茶场已生产优质茶500余吨,产值达200余万元。正安县委蔡万权副书记在“茶技术培训开班”典礼上表示,发展茶产业,就要对正安有信心,正安县土壤结构和立体气候特点决定了生产出优质好茶的先天条件就决定了正安茶一定能做大做强。用三到五年的时间,把上坝茶场打造成正安县茶叶产业的一张名片。
今年,上坝茶场生产的天楼毛峰、天楼龙井、天楼碧螺春、天楼烘青、天楼炒青等已远销上海、浙江、重庆等地,产品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景象。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茶场还组织了为汶川大地震的捐款活动,这是茶场建成30多年来,茶场职工第一次为外省的同胞捐款活动。

作者:王文忠 来源:西部开发报·茶周刊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