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安县祝家坪:走近仡佬族的神秘石文化
字库塔
古寨道
石,构成地壳的矿物质硬块,或光滑、或粗糙,在大自然中和所有物质一样平等地存在着。在能工巧匠的手中,这种硬块却能成为一间百年不朽的房屋,一条百踏不坏的古道,一件精湛的雕刻艺术品。“贵州苗夫”传统村落采访组来到正安县芙蓉江镇合作村祝家坪古寨探访,走近仡佬族的神秘石文化。
引路人是老组长李太强,这位年过半百的老农抽着叶子烟,眯着眼睛告诉我们,祝家坪虽名为“祝家坪”,实际上却以李姓为主,祝家坪的建筑及文化遗存,也与李氏家族有着密切关系。这是什么原因呢?他说,宋代的确曾有祝氏在此居住,祝家坪之地名正是源于此。不过明代改土归流后,李氏率族系迁居于此,开垦荒地、修筑水堰、灌溉良田,逐渐繁荣。清代,李氏又在白鱼山、老龙洞等几个洞内炼硝与商人交换,李氏更加兴旺发达,逐渐形成如今的祝家坪寨子。
今天在祝家坪能看到的古建筑多为清朝时期修建的,均建在斜坡间,呈散状分布。在保留仡佬族传统干栏吊脚楼建筑风格的同时,又融入了其他民族的建筑特色,展现出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真实历史。这和祝家坪的地理位置有关——整个村寨三面临水,前有芙蓉江为屏,后有天楼山作障,是古时通往思南、铜仁等地的古盐道,地域之间贸易往来频繁。
村寨建筑中的石,不仅是别具一格的文化载体,而且是村寨建筑最具鲜明的特征之一。当你游览了祝家坪的三合院、印子屋和营堡寨三类古建筑之后,就会明白:这些古建筑充分运用了硕大的石柱、石条以及抬梁、穿斗、悬山、吊脚等建筑元素,展现出独具地域特色的石文化建筑体系。
随着“嘎吱”的一声响动,印子屋的木门被推开了。进入印子屋,也就走进了祝家坪的历史。印子屋实际上为四合院式建筑,其形酷似印章,故称印子屋,通常来说是殷实人家的住所。不过祝家坪的印子屋最有特色的地方在于,它用硕大砖石在外部砌筑起高大坚固的墙体,宏伟气派且具有防御的功能;内部则为全木架结构,进门两侧是双层吊脚楼,玲珑而秀美。印子屋是仡佬族传统干栏吊脚楼与印子屋式建筑相融合的一种独特的建筑体系。
随后,李太强领着我们来到一处由正堂、两厢、天井、朝门等部分组成的典型三合院建筑,住在这里的多为小户人家。虽是小户,建造工艺和细节却也相当讲究。前檐设有走廊,窗棂用镂空雕花窗作饰,廊面上并饰彩画,外门还设置了拦腰门以防家禽入屋。一些三合院还建有大小两个朝门:大朝门为垂花朝门,小朝门则为石拱朝门。
营堡寨更富有神秘气息。它是李氏一族为了避乱世、御外敌而构建的防御体系,共有两处,分别在鲁家崖和永清崖。营堡寨充分采用山地落差的地势地形而建,营墙沿着自然山体高高低低地砌筑起来,高大坚实犹如城墙,墙上设碉楼、垛口、瞭望口、炮台等设施,墙体开置圆拱朝门和石柱朝门。墙内则自成村寨,供紧急战事发生时寨民避难及防御。颇具智慧的是,即便营堡被攻破,寨民也还有暗道可退逃。有些可惜的是,我们所到的永清崖营堡寨如今已是残檐断壁,寨墙损毁较为严重,但幸好寨内建筑保存完好。
村寨如今还保存着三合院建筑37处,营堡寨建筑2处,印子屋建筑1处。除了这三类典型建筑外,祝家坪还有字库塔、风雨桥、古盐道、古堰渠、古寺庙、炼硝遗址及雕刻精美的古墓葬群等丰富的文化遗存。李太强告诉我们,村寨两侧的溪河间有小瀑布常年奔腾,还有绚丽多彩的溶洞钟乳,形象逼真的仙马脚山、象鼻吊水山、狮子岭岗、驼背熊山以及成片的梯田。如果有机会泛舟于芙蓉江面,能将无数狭谷风光尽收眼底……
每一件古物,都烙印着祝家坪的回忆与故事,镌刻着仡佬族先民的情趣、审美与精神。如清代时期就修建的字库塔是古代仡佬族人热爱书籍、敬重知识的理念的体现。在族民心中,书籍纸张代表了文化和精神,它们是神圣的,因此即便是废旧的纸张和书籍,族民亦不得随意毁弃或乱用,而是统一收集到字库塔进行焚烧。字库塔立于永清崖营堡寨侧,如今,它静静地伫立在金灿灿油菜花田中,天楼山脉亦始终相对无言。
数百年也就这么过去了。
作者:刘伊霜 来源:遵义日报
本网站资源来自互联网收集,仅供用于学习和交流,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原创内容除特殊说明外,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出处。
如有侵权、不妥之处,联系删除。 Email:master@gzza.com